《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研究中国古代至近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历史的一门现代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色。
它以中国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美学观为理论基石,是对古代文艺创作、欣赏与评论的各种阐述。
中国文学批评整体上既有着显在的范畴、命题,也有着潜在的审美文化蕴涵,尤其是后者,是产生中国文学批评显在理论形态的灵魂。
从先秦的孔孟、老庄开始,就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这一理论倾向,呈现出与重视知识与逻辑范式的西方文论不同的民族文论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
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同时又以《诗经》、《楚辞》等文学创作作为来源,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
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的这种将人生与文艺相联系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代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彰显得十分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品出于人品,追求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境界。
文学批评不是作为纯粹的思辨对象与形式玩赏,而是与忧患意识、人格精神、文化重建相联系。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论,都充满着这种现实品格与历史意识,凝聚着这些杰出批评家的人格精神。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还侧重对作品与作家的评论,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它虽然不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划分,但是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作品与作家评论的特征。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创构,肇端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它着重指出,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有赖于西方现代学术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学科建构是中西学术综合的产物。
1927年,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问世,它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的草创。
嗣后,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刘大杰、朱东润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相继问世,一时蔚为大观。
1949年以来,又有敏泽、张少康等独著,以及王运熙、蔡钟翔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
从学科的名称来说,西方文艺学一般分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部分,这是从西方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划分的,因而陈钟凡、罗根泽等认为,西方文艺学所说的狭义的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广义的文学批评,按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范畴,应当是涵括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学问。
后来出版的一些同类著作就用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名称。
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更能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论来阐释原理的特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关注人文性、现实性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用“中国文学批评”来指称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内的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艺学,似乎更能体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学科内涵来说,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与演变的历史,它是现代的人们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对于中国原生态
的文学批评史所作的梳理与阐释,也是中西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
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名称来说,也先后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甚至“中国诗学史”等诸多相近的名称。
按照当前学界的主流意见,本课程采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名称。
作为学科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根本特点是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缘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道器贯通的价值观念与理论形态,文学批评自先秦以来就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产生出来的。
最早的文学批评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家论述社会人生时而衍变产生的,后来这种文化精神一种延伸了下来,它造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注重总体性、有机性的特点,喜欢以“道”、“气”等浑朴性的概念去把握对象,追求天人合一、艺道贯通。
因此,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首先要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去加以思考,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与伦理层面去下功夫,而不能局限于西方文化本位的视角与方法。
另外,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蕴含着历代作家和批评家的丰富的文艺创作、鉴赏与批评的学术经验,重视创作论与鉴赏论的统一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中国文学批评史也体现为作家创作史与读者接受史的统一。
许多批评家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自己有着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成就。
比如韩愈、苏轼等人的文论就是如此。
因此,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必须与学习中国文学史紧密相联,使二者互相渗
透与促进。
学习、研究和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文献,这是学习与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础。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交叉性、互融性的学科,学科的边际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甚清楚。
因此,除了要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原始文献外,对于文献资料本身的整理与归纳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只有在弄清楚原始资料与文献基本含义的基础之上,才能对于其理论意义加以正确地认识与阐释。
由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从学科上来说,是建立在现代文化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因此理所当然地要将重点放在理论的阐释上面,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且对于文献的梳理与归纳也离不开理论观点的指导。
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而且要注重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的学习,同时对于西方哲学等理论要有所掌握,自觉地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深化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及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植根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之上。
中国文化在最高境界上是审美与文艺的境界,是生命精神的结晶,这种精神意蕴与人格境界,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不仅关注的是理论范式,更追求的是形而上的人格精神与超验境界。
近代王国维与蔡元培等人对此作了深刻的阐发,也是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内在动力。
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与与中国美学精神乃至中国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它能显示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内蕴和精神气质。
在中国历史上,
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士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文化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推动中国古代文论向前发展的动力。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文论家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文学现象,回应文学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文学思想与美学理论的。
比如春秋以来,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宗教神学与礼乐文化,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当时业已萌生的诗乐文化及其文学观念,也面临“礼崩乐坏”的危机,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化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开展了激烈的争鸣,其中心是从人性论与人生论出发,对文学的真善美问题作了各自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文质彬彬与道家的逍遥无待、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文化伦理的判断,同时也是文学审美和批评的尺度。
因此,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不仅要注意把握基本典籍与观念范畴,更要领会这些思想学说背后的人文精神。
比如对于先秦诸子文论的把握,以及对于六朝文学批评的认识等。
在这里,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史一样,除了从知识层面加以把握之外,体验与对话是更为根本的把握方式。
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更要体验与领悟其中的精神蕴涵,发扬这种本土化的人文主义传统。
这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学批评时应当充分明确的目标。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就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批评与理论层面,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精华及其现
代价值、未来走向进行回顾、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祖国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系统介绍与重点分析,使学生具备清晰的文学批评史线索,初步掌握民族文艺批评话语,为梳理、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学批评体系,提供最为基本的素材。
以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为基本线索,通过择要介绍重要批评家、批评流派和论著,了解我国文学批评各历史阶段的大概状况,以及我国文学批评根本的民族特点,在掌握一定的古文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水平,并且具备思考当今在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初步能力。
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材来说,它要求由比较全面而且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随研究者的专业所长或兴趣爱好而偏重一隅、录阙欠当;它要求有比较精审、比较新颖的结构框架,不能单调平板、千部一腔;它要求有比较鲜明的理论观点和比较简洁的表述语言,不能连篇累牍而旨趣难觅;它要求有繁简适中的文本阐释,不能一味高论而忽略对原始资料的导析;它要求有必要的课时意识与篇幅意识,由博返约,不能旁征博引而下笔不休;它要求有合乎当代社会理论背景的指导思想——如理论界倡导建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和人学统一”,为理论基点的文学批评思想原则,避免观念陈旧和老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与传统思想文化、具体文学文本相关联而又具有自己独立知识谱系的学科。
本学科的重点在于:对古代文论经典文本的正确解读和评价;对重要文艺现象和问题能够给予正确的理论剖析;并且能够运用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文学文本和文
学现象。
难点在于,能对古代经典的批评文本做出正确解读和阐述。
能克服“以西律中”的理论偏差,对中国传统的文论思想给予恰当的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