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4.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4.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图解历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
【图解历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图解历史】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细微点拨】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在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 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但改革的阻力大,无 法解决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 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 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 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 局部调整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从而遭 到人民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 全改变。
【细微点拨】 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
2.监察体制 (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_监__察__御__史___复按。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地方行政区划 ①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制。 ②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2)地方行政制度 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
提示 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 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 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 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依据史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尝试解答]
提示 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2.(2015·高考福建卷)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 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选 B。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的信息,表明元朝中书省定时集体讨论需议的事务,以防止大 臣专权现象出现,故选 B 项;A 项不符合“排定需议事项”, 排除;C 项说法错误,中书省是元代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产物,排除;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等信息说明 D 项错误。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尝试解答] 提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 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开,进一 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根据上述两则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 相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尝试解答]
——(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 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削弱了相权。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史料主要说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 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 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 相权的举措。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 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 963 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 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 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考纲 考题统计
考点 内容
命题角度
2016·全国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
古代 宋代 卷Ⅰ,T26 影响
中国 君主
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
2017·全国
政治 专制
动的历史记载考查历史的真
卷Ⅲ,T27

考查难度 考频
★★★ 5年 2考
★★
考法一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君主统治的特点 1.(2016·高考全国卷Ⅰ,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 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本题运用史
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具体解读如
下:
考查素养
解读说明
宋太祖曰:“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料实证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了史料实证的
特点
从题干宋太祖的郁闷不乐及言论,客观看待历史现 唯物史观
象的评价能力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 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 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 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 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答案] ________
[解析] 据题干“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信息,可知宋代重史 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选 A 项。 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都 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 B 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 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 大,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 真实言行的意图,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中央 同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中央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
弱相权 异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
地方 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1.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式 (1)分割相权。分散宰相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 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增加宰相的人数,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3)转移相权。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 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提示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 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远的人(外朝或 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 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考法二 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历史的真伪 3.(2017·高考全国卷Ⅲ,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 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 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 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 施,并说明其意义。 [尝试解答] 提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 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 统一。
2.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 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尝试解答]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知识拓展】 古代回避制度
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 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 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 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 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 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 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 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 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日臻完善——汉至元地方行政 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 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 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 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史料一为后人史学专著,主要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 而采取的措施。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 者之间的关系。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 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3.史料三为后人史学评论。史料中的“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 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 说明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