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荒诞的艺术
其次,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人物对话、独白颠三 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 而混乱。如一开场两个流浪汉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 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被主人 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 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 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 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 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 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剧本:《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
《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 (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 《歌饲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 (1964)
电视剧:《迪斯·乔》(1968)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 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戈多”作为一个代名 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 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 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两个流浪汉 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 子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 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 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两个流浪汉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 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 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人感动。
2、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 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它于1953年在巴黎首演,立刻 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引发评论 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 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 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 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 出解释。 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基本也都延 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 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 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 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演
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 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 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 道路。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 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 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 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 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 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 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 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 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 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一出两幕剧,登场的 人物共有五个:两个 流浪汉——爱斯特拉 冈和弗拉季米尔,波 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 还有一个小男孩,故 事发生在荒野的路 旁……
第 一 幕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
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 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 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 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 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 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 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 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 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1、三部曲系列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 (1951年)、《马龙之死》(1951年)和《无名氏》 (1953年)。这三部小说在形式上吸取了法国诸多文学流 派的元素,包括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法。在内容上,故事 和情节已经被彻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极小的空间内, 甚至形体本人也已经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寻找替身的符 号系统。这种特质已经远远超出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 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气质了。 此外,他的小说大多 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 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 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 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
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 作。 1953年,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得到诺贝 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 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 贝克特1980年的剧作《一句独白》(A Piece of Monologue)的开篇词:“诞生即是他的死亡” (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需要在爱丁堡 戏剧节上花上一小时阐明的存在主义,贝克特一 句话就解决了。”尽管讨论的是人类的虚无境遇, 但贝克特对措辞却是斤斤计较。 1989年12月22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有人说,戈多(Godort) 就是上帝(God)。尼 采早就宣布:“上帝死 了!”由此可以断定: 戈多永远不会来了。但 人们依然会等待,通过 等待消解现实的痛苦和 绝望。
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 是戈多。波卓是世俗化 了的戈多,是理想戈多 的现实化身。表明即使 等来了戈多,生活也未 必美妙。
有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 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 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 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 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 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 呼唤和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 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诗作:《婊于镜》(1930) 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 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
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
(1946)
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
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 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
第三,寓意与象征。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待”。 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诞概念中 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两个流浪汉象征着 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 支柱,在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 后的西方社会里,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 会的罪恶和灾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社会 已成为一个不适合于人类居住的世界。他们只不过 生活在荒野中的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树下,“生活在 空虚之中!”他们处在一种生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 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 中死去、消亡。
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
一味的苦苦等待。其中一个流浪汉说:“咱们不再孤独啦, 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天黑了,戈多 不来,说明天准来,第二天又没来。第二幕中,一夜之间, 枯树长出来了四、五片叶子,流浪汉的穿着更破烂,生存 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剧中的两 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 来,苦死了等他的人”。《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 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 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待 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 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 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1、贝克特是悲观主义者吗?
很多人认为贝克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痛苦主义者和悲观主义 者。我认为,这种误解源于对贝克特作品的误解,同时,也 源于对贝克特个人的复杂性格缺乏了解。贝克特确实显得非 常忧郁、严肃,而且经常会陷入沉思。他笔下某些最伟大的 作品正是来源于这种失落之感。但是无论是在贝克特的作品 中,还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难的关头,他都有 着一种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75岁高龄的 时候,他引用了《李尔王》一剧中埃德加的一段话:"谁能 肯定我现在的处境最糟?";"只要我们还懂得说最糟糕,就 说明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在他的作品中,甚至是 在那些最黑暗的、最萧索的句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种形 态、一种能量和一种活力,它们抵消了作品中的虚无主义 。
《等待戈多》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戏剧倾向,具有浓郁的 荒诞性特征。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 潮,也无结局。两个流浪汉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 都一概不知。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 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的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 替。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穿上。抖抖帽子,在 顶上敲敲,往帽子里吹吹又戴上,充满滑稽与无聊。两个流 浪汉在一起等了一天,第二天见面时却互不相识。一夜之隔, 枯树长出了叶子,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幸 运儿替主人成天套在脖子上的那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着 沙土。戏剧只展示了两个傍晚,但次日却是个不定数。戈多 托小孩带来口信,说明天要来,却又总不来。失望的戈戈和 狄狄想上吊,却没吊成,老说要走,但始终没付诸行动。杂 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 诞。
1906年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
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院,获法文和意大 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 语言的贝克特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 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 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 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 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二战结束后,曾 短暂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 成为职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