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

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

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经济评论2008年第二期《论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对策》张秀生陈慧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