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收支
表现为国际储备的减少。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的影响
1.国际收支平衡的涵义 国际收支平衡指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平衡,即经常账 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支大概相符,基本没有顺差和逆差,
不需要通过官方储备进行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指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支相抵后仍有 顺差或逆差,必须通过官方储备来进行调节
行的。
特点:自发性 结果:国际收支项目不平衡
2、调节性交易——事后交易
主要是储备及相关项目
一、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
顺差和逆差实际上是指平衡表中某些项目或某一项目而言的。
如果贷方减去借方的差额为正数时,称为顺差,当差额为负数时, 称为逆差。 1、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常用以下几个差额: (1)贸易差额=货物(商品)出口-进口
3、分析 B = Y A 国际收支 = 总收入 总吸收
如Y=A则平衡
优点:把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联系 缺点:忽略国际间资本移动等因素
四、货币分析理论 70年代中后期 美国 蒙代尔
1、观点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 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2、分析
是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考虑资本在国际间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研究长期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
3、汇率政策
固定汇率制度下 浮动汇率制度下 4、直接管制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与外贸管制
外贸管制包括奖出和限入政策
(1)奖出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供出口信贷 ②出口国家担保制 ③提供出口补贴
(2)限入的主要措施有 :
①实行进口配额制或进口许可证制 ②关税壁垒 ③非关税壁垒
四、选择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的原则
(2)劳务差额=服务出口-进口 (3)经常项目差额=经常账户贷方总额-经常账户借方总额 =贸易差额+劳务差额+收益差额 +单方面转移差额 (4)基本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
2.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的涵义
国际收支顺差是指经常账户差额及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之和为正, 表现为国际储备的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是指经常账户差额及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之和为负,
民;
③受雇在本国驻外领事馆工作的外交人员,受雇在外国领事馆工作 的雇员,属于本国居民。 ④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及其代表处,对任何国家 来说都是非居民。
第二 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与特性
1、易货贸易 2、商品、劳务的买卖 3、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的买卖 4、商品、劳务由一方向另一方无偿转移
5、金融资产由一方向另一方无偿转移
二、与国内宏观经济的关系 (一)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必然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 P (国内产出) + M(进口)= 总供给
A(国内总支出)+X(出口)=总需求
P P + P P M A = = A + X X -
> <
A A
M(贸易收支差额) 即顺差 即逆差
(二)国际收支影响宏观经济 顺差时,外汇额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
2.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1)经济周期因素 (2)国民收入因素 (3)经济结构因素 (4)货币价值因素
(5)偶发性因素
3.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的影响
(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①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使本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发展 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口会受到影响,从而阻碍该国发展。
②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使本币不断贬值,从而削弱该国货 币在国际上地位 ③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不仅会消耗一国的国际储备,严重 的还会导致债务危机
2、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
3、忽视“时滞”问题 4、只考虑贬值后初始阶段的价格 5、采用局部平衡
三、吸收分析理论 二战初期 美国 亚历山大
1、背景
2、理论基础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
封闭型经济 :Y = C + I + G
开放性经济:Y = C + I + G + ( X - M ) C + I + G = A X - M = B Y = A+ B 假定支出,亚历山大称吸收 国际收支
2.凡是引起外汇支出的交易或负债减少、资产增加的项目 都列入借方,用负号表示。
具体包括: ①从国外获得商品或劳务(进口); ②对国外单方面捐赠; ③本国在海外的资产增加;
④外国对本国资产减少。
四、分析 (一)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编制国家: 分析国际收入来源与国际支出的方向
非编制国家:
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
(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①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本币升值,削弱该国出口竞争力。
②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容易导致一国通货膨胀。
③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容易引起国际磨擦,不利于国际经济 的交往。
④如来源过多,国内可供资源减少,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调节
1、外汇缓冲政策 以黄金外汇储备为缓冲体,简便易行,但不适合对 付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 2、财政与货币政策
货物Goods :商品的进出口 服务Service :劳务的进出口 职工报酬 直接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 证券投资收益 政府转移 其他投资收益 其他转移 资本转移
资本账户
资本与金融账户
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出售 直接投资 金融账户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错误与遗漏 货币性黄金 外汇 储备及相关项目 特别提款权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其他债权
1.按照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来选择调节政策
2.选择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应尽量不与国内经济发生冲突
第三节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评价
一、“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1752
英国
英国
大卫.休谟
马歇尔
二、弹性分析理论 20世纪30年代
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假设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有完全的弹性 1、贸易值 出口值=出口商品数量 * 出口价格 进口值=进口商品数量 * 进口价格 价格均以外币表示
五、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冲突与协调的理论 1、概念 内部平衡: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
2、开支变更政策——开支调整政策 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调节 3、开支转换政策 采用汇率变动措施
4、直接管制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
一、特点 1、规模迅速扩大 2、贸易收支占重要地位 3、非贸易收支规模迅速扩大 4、资本输出入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5、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
第三、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以所有权的变更日期为准 第四、是个流量概念 即一段时间不是某一点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概念 亦称国际收支账户,它是系统地记录一国在一定时 期内(1年、半年、1季度或1个月)所有国际经济活动收入与支 出的统计报表。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有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比较分析三种
1.静态分析
对某国某一时期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的方法 2.动态分析 对某国若干连续时期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的方法 3.比较分析
对不同国家相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及调节
1、自主性交易——事前交易 定义: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独立自主进
三、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 1.实行外汇管制与贸易管制 2.运用汇率政策 3.积极利用外资 4.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5.进行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劳动生产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汇率
第二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的概念
狭义:一国在一定时期涉及有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
广义: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第一
必须是该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经济交易。
1、交易对象
商品、劳务、金融资产
2、交易主体 居民 IMF:从事经济活动和交易的期限必须在一年以上。 ①企业、非营利性机构和政府等法人属于所在国居民; ②自然人在所在国从事一年以上经济活动与交易,则属于所在国居
2、假设 出口需求弹性—— Dx Dx + Di > 1 进口需求弹性—— Di 表示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又称马歇尔——勒纳条件
Dx + Di = 1
Dx + Di < 1
表示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表示货币贬值使逆差更大
(二)作用 纠正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 (三)局限性 1、国际收支局限于贸易收支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 “有借必有贷,有贷必有借,借贷必相等”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法则如下: 1.凡是引起外汇收入的交易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入 贷方,用正号表示。 具体包括:
①向国外提供商品或劳务(出口);
②接受国外单方面捐赠; ③在该国的国外资产的增加 ④该国的国外资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