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5)程颐既讲心与天的联系,又讲心与天的区别。
指出:“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程氏经说》卷一,《易说》)认为天地无心,圣人之心也是自然无为,与天地变化无关。
并指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
”(《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从而表明心与天存在着区别。
王守仁则从心一元论哲学出发,强调心即天,扬弃了程颐心天有别的观点。
他说:“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认为心即是天,心把宇宙万物囊括在内。
此天实际上是指天理,心即天,天理便具有了主体的意义。
从而本体与主体融合为一。
这是对程颐以及朱熹思想的扬弃。
陆王心学对程颐思想的扬弃还表现在,陆九渊从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入手,提出了心学的存心去欲的思想。
他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
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此其原盖出于老氏。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认为天人同一,本之于心,反对天理人欲相分的观点。
指出:“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
”(同上卷三十五,《语录下》)陆九渊之所以批评程颐天理人
欲之分的观点,是因为天理人欲之分有导致天人相离的倾向。
这是他心一元论哲学的逻辑所不允许的。
由此,陆九渊把天理人欲之分改造为存心去欲。
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
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
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同上卷三十二,《养心莫善于寡欲》)由心本论哲学导出存心去欲的理论,以修正程颐存理去欲的思想。
(二)对程颢思想的丰富和创新陆王心学的思想源头出自于二程思想中的心学因素,尤其出自于程颢的心学倾向。
但陆王,尤其是王守仁又大大发展了程颢的心学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把程颢以及程颐思想中的心学成分发展为完整的心学体系。
如果说,在二程的思想体系里,程颢的心理合一、守约内求、不讲体用之分,程颐的心性一元等思想只是一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的话,那么,经陆王的丰富和创新,这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则发展成为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并风靡于明中叶时的学术界,打破了朱熹道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学术流派。
从学派性质上分,主要有程(颐)朱道学、陆王心学,以及以张载、王廷相为代表的气学等三
派。
程颢之所以没有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而主要以理学开山著称,心学也主要以陆王命名,这是因为程颢的心学思想尚不完备,未成体系,有待于发展。
然而,他已经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心学命题和观点,只是尚未展开论证而已。
陆王在程颢心学倾向的基础上,吸取其心学观点和命题,并加以论证和丰富发展,从而创立起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一大流派,崛起于宋明理学思潮之中。
这表明,心学在程颢时代,还没有正式确立,但已在酝酿形成之中。
也就是说,成体系的心学流派是在陆王之时确立的,在此之前,处于酝酿形成的过程中,而程颢则开风气之先,有功于陆王心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