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脂类 碳水化合物
脂肪代谢
脂肪 消化
甘油+脂肪酸 吸收
合成
(自由扩散)
脂肪
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
分解 甘油+脂肪酸
氧化分解 CO2+H2O +能量
转变
糖元
五、脂肪的膳食来源
▪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动物的脂 肪组 织和肉类)。
▪ 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种子)。 ▪ 亚油酸(植物油)。 ▪ 亚麻酸(大豆油)。 ▪ EPA、DHA(海产品、深海鱼油)。 ▪ 磷脂(蛋黄、肝脏、大豆、花生)。 ▪ 胆固醇(脑、肝、肾、蛋、肉、奶)。
食用过多饱和脂肪酸可提高血中胆固 醇浓度,引发动脉硬化及冠心病。
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低密度脂白积聚于血管壁 血管管腔变窄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供应而不能正常运作
正常血管
动脉粥状硬化
(2)不饱和脂肪酸
至少有一个C=C。其中只有一个C=C的,称单 不饱和脂肪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C=C的,称多 不饱和脂肪酸。
尿糖
糖尿病
四、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
1. 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AI): 碳水化合物应提供55%~65%
的膳食总能量(2岁以下婴幼儿除 外)。
相当于每天摄入约300~400g碳 水化合物,至少为250g。 2. 膳食纤维的推荐摄入量(推算结果):
总膳食纤维25~35g。
五、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1. 碳水化合物: ▪ 谷类 65%(麦子)~80%(大米) ▪ 薯类 15%(马铃薯) ~35%(木薯) ▪ 豆类 20%(黄豆) ~60%(红豆) ▪ 根茎类蔬菜 ▪ 坚果类(板栗含有糖类物质:淀粉51~
六、脂肪的膳食参考摄入量
脂肪适宜摄入量: 膳食指南中并没有规定摄入量。与体力劳
动强度有关,及个人的爱好有关。 ① 成人摄入脂肪能量占总能量20~30%。 ②胆固醇<300mg。
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 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 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 “坏胆固醇”。
② 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膳食纤维中有些成分如果胶可结合胆固醇,木 质素可结合胆酸,使其直接从粪便中排出,从而消耗体
内的胆固醇 。
③ 控制体重和减肥。
④ 预防结肠癌
这种癌的发生主要与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
间长,和肠壁长期接触有关 。
⑤增强解毒作用 :当肝糖元储备较丰富时,会在肝脏转
化成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能与细菌毒素,酒精,砷 等重金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解毒剂。
动物脂肪中鱼肝油,蛋黄,深海 鱼的脂肪的营养价值高; 总之:
植物油》鱼油》禽油》畜油
四、脂类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脂肪 小肠:胆汁乳化脂肪,脂肪酶(胰腺)
将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 如果肝功能差,胆汁分泌少,大量的脂肪
不能及时被乳化,人就会产生厌油、恶 心等症状。
小肠粘膜细胞:甘油、脂肪酸直接入 血。有些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
60% )
▪ 水果类 ▪ 食糖
2. 膳食纤维*
▪ 谷类
4.5
▪ 淀粉类
22.2
▪ 干豆类
20.2
▪ 鲜豆类
4.3
▪ 瓜果类
2.7
▪ 叶菜类
2.7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麦麸、全麦面包、卷心菜、马铃薯、 胡萝卜、苹果、莴笋、花菜、芹菜。
警告:糖和甜食不宜吃得太多 !
1.糖与营养不足。 2.糖与龋齿。 3.糖与肥胖。 4.糖与骨折。
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增加氮储留。
4. 增强肠道功能:
*膳食纤维:
是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 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白蚁和反刍 动物能分解)
① 不溶性纤维:纤维素、木质素。 主要来自细胞壁。
② 可溶性纤维:果胶。
膳食纤维的作用:
① 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膳食纤维体积大,可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 肠道中停留时间 。刺激排便反射。
现代研究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 形成与胆石症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密切的相关性。
正确认知胆固醇
1.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 2.人体本身可合成胆固醇,约占胆固醇总量的65% 。 3.胆固醇在人体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1)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2)能转变为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3)皮肤中的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变
为维生素D, (4)大部分胆固醇在肝脏能转变为胆酸,是脂
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的必要条件。 4. 危害: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 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也 称糖类。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 产物。
一、碳水化 合物的分类
来源: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糖类 组成: 由 C、H、O 元素组成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1.脂肪的水解
脂肪 + 3H2O → 甘油 + 3脂肪酸(RCOOH)
脂肪酸 是分子由1~30个碳原子的链烃和羧
基(COOH)组成的脂族羧酸。是组成 脂肪的基本单位。
2. 分类
按饱和程度:
(1)饱和脂肪酸 每个C上有4
个H与之相连,如硬脂酸,软脂酸(动物 油中),花生酸(花生油中),月桂酸 (椰子油中)。 动物油中含饱和脂肪酸多,所以低温中容 易凝固。
主要有:油酸(18:1),亚油酸(18:2), 亚麻酸(18:3), EPA(20:5),DHA(22: 6)
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在常温下呈 液态。其中花生油达80%以上,以油酸为多。
亚油酸和亚麻酸,是身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或 合成速度不够,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即必须脂 肪酸。
EPA与DHA---两种对人体重要 的不饱和脂肪酸
单糖---葡萄糖、果糖 分类 二糖---麦芽糖、蔗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
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
葡萄糖---C6H12O6
1、存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单糖, 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中;血糖(0.1%)
2、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组成和结构:
CH2OH —(CHOH)4 — CHO
结构式:
H H HH H O
HC C C C C C H
OH OH OH OH OH
结构简式:
(多羟基醛)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CH2OH —(CHOH)4 — CHO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C6H12O6+6O2 → 6CO2+6H2O+2804kJ ADP+P+Q → ATP → ADP+P+Q
第二讲:脂类 碳水化合物
一、脂类的分类和功能
1. 分类
脂类
脂肪 (甘油三酯):植物油,动物油 类脂 磷脂
固醇类:如胆固醇
2. 功能
① 提供能量:1克食物脂肪在体内可产生37.7kJ (9kcal) 的能量。
② 构成人体成分:脂肪占体重的10%~20%。类脂 占总脂量的1~5%,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其含量稳 定,不受机体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谢谢观赏
④ 保护脏器:脂肪组织对脏器 有支撑和衬垫作用,保护内部器 官免受外力伤害。
⑤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A、D、E、 K)。
⑥胆固醇是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 的合成材料(胆汁、性激素、肾上腺 素、维生素D等)。
⑦增加饱腹感:脂肪进入十二指肠 时,刺激产生肠胃抑素,使胃肠蠕动 受到抑制。
⑧ 改善食物感官性状:改变食物的 色、香(甘油三酯的香味)、味、形, 促进食欲。
(2)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出现沉淀。是糖尿检验的一种方法。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 提供能量: 1g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提
供16.7kJ (4.0kcal) 的能量。 2. 机体的构成成分和生命物质: 糖脂、糖蛋白核糖。香菇多糖。 3. 节约蛋白质作用: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节省
EPA为20碳5烯酸(C20:5), DHA为22碳6烯酸(C22:6),分子
式为C22H34O2。俗称“脑黄金”。 均为人体需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虽人体利用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以 合成,但合成速度较慢,可从食物 加以补充。
多存在于海产品中(深海鱼油)。
生理功能:
① 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脑血栓、脑溢血、 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与熔点有关,熔点低消化率高;不饱和 脂肪酸的消化率高。
2、必需脂肪酸的含量:亚油酸,亚麻酸
含量高的,营养价值高。植物油中含必需脂 肪酸多。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VitA、D、E(肝脏脂肪,鱼肝油, 蛋黄中富含A,D)
俗语 “吃四只脚的,不如吃两只脚的; 吃两只脚的,不如吃没有脚的” 植物油中花生油,芝麻油,玉米 油等营养价值高;
研究发现,亚油酸能与胆固醇结合成酯并 促使其降解为胆酸而排出。如果缺乏亚油酸, 胆固醇就会与一些饱和脂肪酸结合,发生代谢 障碍,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
②维持视觉功能,增强视力。
③与婴儿大脑发育关系密切。成熟的哺
乳动物大脑脂质的10%为DHA,为大脑中含量最高的脂 肪。
三、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1、脂肪的消化率: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中的甘油三脂<1.7毫摩尔/
升,胆固醇< 5.7毫摩尔/升。
脂肪肝 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 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如果脂 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 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③ 维持体温正常:皮下脂肪组 织可隔热保温。
合成
分解
肝糖元
合成 肌糖元
转变 脂肪、某些氨基酸 等
食物
(主要)
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