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
实验一、扑热息痛片剂与硬胶囊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硬胶囊剂的制备工艺。
2. 了解用胶囊板手工填充硬胶囊的方法。
3. 学习片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和质量检查。
4. 了解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指导
硬胶囊剂是将药物填装于硬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剂型,药物的填充形式包括粉末、颗粒、微丸等。
硬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空胶囊的制备→药物处理→药物填充→胶囊的封口→除粉和磨光→质检→包装。
填装的操作要点在于填装均匀,对于流动性差的药粉,可加入适宜的辅料或制成颗粒,以增加其流动性,减少药物分层,保证装量准确。
填装的方法有手工填充与机械灌装两种。
本实验是将药物与适宜辅料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用胶囊板手工填充而制得硬胶囊。
制得的成品按 《中国药典》2010 版胶囊剂通则中有关规定做质量检查。
片剂是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它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制片的方法有制颗粒压片、结晶直接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等。
制颗粒的方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制粒,现将常用的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流程介绍如下。
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流程:
主药
加润湿剂 辅料(填充剂或吸收剂、崩解剂 或粘合剂 过筛 干燥 整粒 加润滑剂 (外加崩解剂)
制颗粒是制片的关键。
湿法制粒,欲制好颗粒,首先必须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黏合剂或润湿剂,制软材时要控制黏合剂或润湿剂的浓度或用量。
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可有一部分小的颗粒。
如果太松或太硬,都不能符合压片的颗粒要求,可能会导致松片或溶出度不符合规定。
混合粉料 湿颗粒 软材 干颗粒(测定含量、水份)
压片
三、实验内容
1、扑热息痛颗粒的制备(湿法制粒)
【处方】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10g
淀粉10g
淀粉浆(15%)适量
硬脂酸镁0.1g
【制法】将药物扑热息痛研磨成粉末状,过80目筛,与淀粉混匀,以15%淀粉浆制软材,将软材过20目筛制湿颗粒,将湿颗粒于60~70℃烘干,干颗粒用20目筛整粒,即得。
制得的干颗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一半用于填充硬胶囊,一半用于压片。
2、硬胶囊剂与片剂的制备
【硬胶囊的填充】
采用有机玻璃制成的胶囊板填充。
具体用法,见说明书。
【片剂的压片】
单冲压片机压制,选择8mm的冲。
具体用法,见讲解。
3、质量检查
【硬胶囊剂的质量检查】
(1)性状外观整洁,无粘连、变形或破裂现象,并应无异臭;内容物干燥、疏松、色泽均匀。
(2)装量差异检查
胶囊剂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胶囊装量差异限度表
胶囊剂内容物的平均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0.3g以下±10%
0.3g 或0.3g以上±7.5%
检查方法: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后,倾出内容物(不能损失
囊壳),硬胶囊壳用小刷或其它适宜的用具(如棉签等)拭净,再分别精密称定囊壳重量,求得每粒内容物装量与平均装量。
每粒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胶囊不得多于2粒。
并不得有1粒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1倍。
【片剂质量检查】
(1)片剂重量差异限度,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如下:
片剂的平均重重量差异限度
0.3g以下±7.5%
0.3g或0.3g以上±5.0%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总量并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的重量,每片的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一片超过重量差异限度的一倍。
实验二扑热息痛片剂溶出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 了解溶出度测定的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提示
片剂溶出度是指片剂主药在体外协助适当装置于适宜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溶出度的依据是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近年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表明,难溶性药物的片剂,崩解时限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片剂吸收的指示,因为片剂崩解后的粉粒还不能直接被机体所吸收,溶解是吸收的主要过程,溶解度小于0.1~1mg/mL的药物,其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的影响。
溶出速度除与药物的晶型、粒经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的生产工艺、辅料、储存条件等有关。
所以为了控制这些片剂的质量,需测定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对于一些体外溶出度与体内血药浓度有相关性的药物,则可测定其主药成分的体外溶出度作为控制该片剂质量的一项指标。
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片为样品,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
原理:对乙酰氨基酚在溶出介质中,在257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测定其在257nm的吸收度(A),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其对应浓度。
三、实验内容
1. 测出比较法的A值,用A-W表示,作对照品。
取乙酰氨基酚片10片,精密称定,计算平均片重W,将称定的片子研细,再精密称取相当于W的量,加约600mL溶出介质(稀盐酸24mL加水至1000mL),水浴(40℃~50℃)中搅伴溶解,冷至室温,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介质至足量,摇匀,过滤,精密吸取滤液0.5mL置25mL容量瓶中,加入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25m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V A),
在257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值,用A-W表示。
2.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A.仪器准备转篮是用40目不锈钢制成的圆筒,高3.66cm,直径2.5cm,顶部通过金属棒连接于变速小马达上。
转篮悬吊于盛有溶媒的容器中,距溶出杯底2.5cm,使用前安装就绪,开动电机空转,检查电路是否畅通,有无异常噪音,转篮的转动是否平稳,加热恒温装置及变速装置是否正常,如一切符合要求,就可以开始测定样品。
B. 测定方法取溶出介质(稀盐酸24mL加水至1000mL)1000mL,加热至37℃,置溶出杯中,调节转篮转速为100转/分,将精密称定重量的药片一片(W)放在转篮内,以溶出介质接触药片时为零时刻开始计时,然后按2、5、10、15、20、30分钟定时取样,取样位置固定在转篮上端液面中间、距离杯壁1cm处,每次取样5mL,将样品液过滤,吸取滤液0.5mL,余按实验内容1,测出比较法A值项下,自“置25mL容量瓶……”始,依法测定规定时间药片溶出的A值,以As 表示。
注:
(1)对所用的溶出度测定仪,应预先检查其是否运转正常,并检查温度的控制,转速等是否精确、升降转篮是否灵活等。
(2)溶出方法分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三种。
本实验选用转篮法,转篮的尺寸和结构应符合药典规定。
(3)每次取出样品液后,应同时补充相同体积的空白溶液。
(4)根据药典规定,应同时测定6片的溶出度,鉴于实验时间限制,每实验组仅要求完成1片的测试。
四、测定结果与数据处理
1. 每片测定结果记录
No. 1 2 3 4 5 6 取样时间(min) 2 5 10 15 20 30 As
Aw
累计溶出%
Aw=
溶出度的计算
累计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