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地方制度(精)
道
• 「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採訪使檢 舉非法,如漢剌史之職。」《舊書.地理志》 • 唐初每道下統數州或數十州不等,每道置採訪使檢 舉非法,無治所,又名按察使、黜陟使、觀察使 • 邊防之道亦有大將一人稱大總管,又曰大都督。高 宗時都督之帶使持節者曰節度使,並以之名官,邊 防地共有八節度使 • 節度使本只領兵,然唐又多使之兼觀察使,亦管民 政財事,一道之內無所不領,成為地方上有實權之 最高級長官 • 節度使有時兼觀察使,掌一地軍民財政。中唐以後, 藩鎮割據,廢置無常,地方監察制度乃破壞
州( 郡 ) 、 漢郡國一百有三 縣數 漢有一千五百八十七縣
州(郡) 平均地方千里,一郡有十 每州地方二三百里,平 所統 五縣,人口達百萬 均統四五縣,人口十數 萬,少者至數萬 漢之太守力量雄厚,成為地方建設之重心; 唐則力量甚薄,無力作事,不能肩負起地方建設 之重荷
權力之比較
• 漢代郡太守以下佐治人員極多,組織龐大,且 有任免治內官吏之權,有施教建設之權,有生 殺予奪之權正如章太炎所謂:「太守上與天子 剖符,而下得刑賞辟除。一郡之吏,無慮千人, 皆承流修職。故舉事易而循吏多。」 • 漢雖有部刺史察視四方,但只限六條問事,且 有事只能上告而不能自行處理,故無牽制之煩 • 唐則屬官既不及漢,權亦不及其重,且上有節 度使、觀察使、經略使之制肘,故無從發揮。
官員對地方官位之重視
• 唐州刺史因權微位卑,故朝士皆不樂外調,地 方才士,先入為中郎郎將,次才補郡守,形成 了內重外輕,地方亦無從建設 • 漢郡守任重職大,通常由天子親任,若治績優 良,便能入為京官,由郡國守相而三輔,由三 輔而九卿,而御史大夫,而丞相。因此漢代卿 相大多富地方行政經驗,而地方官因求上進, 亦在意其治內之政策推行,此能夠興利除弊
府、州
• 府
– 三都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長官稱牧,由親王遙領 – 揚州、潭州、廣州等都督府長官稱都督 – 邊儌之地設都護府,長官為大都護或都護。太宗至武后有八 大都護府安西、北庭、蒙池、昆陵、單于、安北、安東、安 南),至玄宗時有北庭、單于、安東、安南、安北、安西
• • • • •
貞觀十三年(639)全國有州358、縣1551 州分上(三萬戶)、中(二萬戶)、下(二萬戶以下)三等 一般州之首長稱刺史,(若改為郡則稱太守) 職責 下有別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司錄參軍等官以輔助之
縣
• 縣則長官統稱縣令 • 依戶口分為上、中、中下、下四等 • 《舊書職官志》:「掌導揚風化,撫字 黎氓,敦四民之業,崇五土之利,養鰥 寡,恤孤窮,審察冤屈,躬親獄訟,務 知百姓之苦。」 • 下有縣丞、主薄、錄事、縣尉等官。
漢唐地方政制比較
人口 漢 唐 西漢平帝時有五千九百餘 開元28年,唐人口四千 萬(59594678) 八百餘萬(48143609) 唐州府數三百五十八 唐有一千五百七十三縣
隋地方制度
• 文帝建隋後,仍行州郡縣制,《隋書.地理志》載文帝 即位時有州201、郡508、縣1124。 • 大臣楊尚希指出:「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 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 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幹良才,百分無二,動須 數萬,如何可覓?」乃主張「存要去閑,併小為大」 (隋書.楊尚希傳)文帝乃廢郡五百多,以州領縣,成 州縣二級制
唐代地方制度之破壞
• 唐初為了防禦外患,在邊疆地區設置了都護府 • 在邊地的一些軍事重鎮(又稱「藩鎮」)又設總管或 都督,總攬數州軍事 • 睿宗景雲元年(710年),開始採用節度使的名稱 • 玄宗時期,全國一共有安西、北庭、河西、隴右、 朔方、河柬、范陽、平盧、 劍南等九個節度使和 嶺南經略使 • 初節度便只總管一個地區之軍事,州縣事務則由諸 道的採訪處置使及州剌史管理 • 至天寶中,邊地各道的採訪使也由節度使兼領。於 是各藩鎮之節度使遂獲得了專制一地的軍政財大權, 勢力日盛,尾大不掉
– 州設刺史,縣置縣令,以下五家為保,保有長、五保為閭, 閭有正、四閭為族,設族正。
• 煬帝大業三年,改州為郡,以郡統縣。郡分上、中下三 等,置太守。五年,全國有郡190,縣1255《隋書地理 志》
唐初道、州(府)、縣虛三級制
• 唐立,地方政制雖州、郡之稱常有更改,但仍行二級制 • 「自隋季喪亂,群盜初附,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 之間。貞觀元年,悉令併省……」《舊書地理志》 • 在州縣以上,以地理因數,分天下為十道(監察區域):
– 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 嶺南
• 玄宗時改為十五道
– 將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江南道分為東西及黔中三道、在關 內增置京畿道、洛陽置都畿道
• 府:
– 多設在京都或行在之所,如京兆府、太原府、河南府等 – 在一些國內要區則設都督府 – 在邊裔地區則置都護府
道之官員
• 「唐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巡 察、安撫、存撫之名。後又置十道按察使,各道一人。 後改十道按察採訪處置使。後又曰採訪處置使。又兼黜 陟使,後又改觀察處置使。」 • 「唐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皆有使, 而道有一將一人曰大總管,已而又曰大都督。高宗永徽 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 景雲二年,以賀拔延嗣充河西節度使,自此接乎開元、 天寶之間,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 緣邊之地凡八節度使,外任之重,無比焉。至德以後中 原刺史亦循其例,受節度使之號,若諸州在節度使內者, 皆節度焉。」 • 「蓋唐制一道兵政屬之節度使,民事屬之觀察使。然節 度使多兼觀察,兵甲財賦民俗之事,無所不領,謂之都 府。」 《歷代職官表》
隋唐地方制度
魏晉南北朝之地方制度
• 魏晉南北朝時局混亂,地方政制極其紊亂 • 北方五胡割據,地方不修。但各地長官仍握有軍、政、 財大權,而因統領軍隊,而常加以「都督某州軍事」 或「都督某某等州軍事」,甚至「「都督中外軍事」 等銜頭。 • 南方則因北方之世族南渡,懷念故土,政府為撫慰北 人南遷者,乃設立僑州、僑郡、僑縣,此種僑州、郡、 縣往往將原於南方的州、郡、縣分割,「一郡分為四 五,一縣割成兩三」(宋史律志)令郡縣數目大增, 且今日記置此地,明日又記置別處,更時置時廢、時 增時減 • 南北朝末年,北齊有九十七州,北周有一百二十一州, 南陳有六十四州,總計二百七十五州,一州不比漢一 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