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伤仲永》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伤仲永》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伤仲永》课内文段20XX年宁德市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20.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 一2分)课外相关文段05资阳(四)(10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5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2分)24.(1)啊,表感叹语气(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

(2)题3分。

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

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二)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6、余/闻之也久7、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二、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

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20XX年大连市(二)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②,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⑥,授徒他所。

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注释:①自新:人名。

②方简:刚直简朴。

③檠(qíng):灯架。

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

⑤意气:神色,精神。

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B.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C.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D.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10.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句: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12.文中自新“性方简, 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2分)答:9.B(2分)10.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2分,“诣”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11.自新以灯檠投之/ 油污满儿/ 正色切责/ 若老师然(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上以上不得分)12.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