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
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主动性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1、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涵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不同类型。
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客体,如每个学生、干部、知识分子等,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客体,如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干部群体、共产党员群体、共青团员群体,等等;既包括稳定的群体,如有固定单位、固定工作的群体,又包括流动群体,如民工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留学生群体,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具有主动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具体有主体性。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且等级森严纵观中国与西方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体客体有明确的定位,二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其突出的表现是教育的等级关系。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客关系2、欧洲中世纪的主客关系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因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1、主体中心模式2、客体中心模式3、多元主体模式4、等级结构模式第五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我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是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它帮助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建立了新中国,也为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直存在,而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而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哲学界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研究热点。
因为文革严重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和主体性,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哲学领域也开始进行思维范式的转变,由改革开放以前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转到20世纪80年代的认识论思维范式,即强调人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作用;再到90年代末以来的人类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既关注人的主体性,更关注历史的客观性。
与此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关系称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那么90年代末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称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其模式是“主体-客体”模式,即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这种模式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教育者虽然认为受教育者是客体,但毕竟是人,有主动性,这是合理的,但理论模型是主客二分,属于单主体性模式,有缺陷。
另一种取向是把受教育者看做是纯粹的客体,是被改造的工具、被填补的对象,从而使教育者成为“单子式”的主体,具有“唯我性”,这种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反对的对象。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历史功绩第一,确立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第二,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局限性第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
第二,教育内容的“悬空”性。
第三,教育方法的简单性。
第四,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性第六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倾向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1、双向互动的关系2、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作用是不一样的。
2.1主体的主导作用第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状况及特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目的;第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载体的中介作用;第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发利用,坚持从具体的环境出发,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进程。
2.2客体的主动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反过来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作用离不开主体的制约和引导。
2.3互相转化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的主体性特征1、主客体之间地位平等化,关系模糊化2、客体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3、客体的话语平台得到延伸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性增强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的方法途径在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巨大牵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客体主体化趋势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加创新性的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时俱进地按照新规律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新理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主客体交流网络平台2、因势利导,使客体实现自我塑造3、拓宽渠道,努力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信息对称4、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第七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
当然,在这种“主体-客体”关系中,每一主体作为对方的对象性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客体性。
也就是说,在大的“主体-主体”关系中,内涵着“主体-客体”关系。
即教育者可能成为客体,教育资料也不是纯粹的客体,其创造者和设计者也是主体。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共在”是海德格尔的一个概念,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
”“共在”是与周围世界借用工具的一种联系,例如我们沿着一片园子的“外边”走,它由某某人的园子显露出来,由这个人维护的井井有条。
由于对于这片井井有条的园子的欣赏,他人与“我”(园子维护者)共在。
再如:这本在用着的书是从某某人那里买来的,或某某人赠送的。
这里面“在用着”就是作为用具呈现出来的,由于“在用着的书”我与他人共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是被驯服的工具,而是主动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存在方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作为两个主体而“共在”。
是“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以往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的缺陷。
是平等的主体,是“我和你”,不是“我和他”。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的单向灌输,而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他人共在的自我,是与他人进行着交流和沟通。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通过相互理解、互动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他们通过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而不是通过单子式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填鸭式来实现。
4、追求的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共进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实现的。
交往就是相互往来,交往是有来有往,单纯的来或往都是单项活动,只有双向活动才是交往。
交往可以克服“唯我论”,克服偏见,形成“视域融合”,体现主体间性。
没有交往,主体间性就无法实现。
如果把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看作是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么,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叫做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
舍费尔认为,交往离不开两种相互作用的形式:对称与补充形式。
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意味着交往的参加者——教师和学生,具有同样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具有同等的说话表达权利,任何人都没有优先权,不允许任何人支配他人和压制他人。
补充的相互作用形式:意味着交往的参加者——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之中教师起着补充学生不足的主导作用,是处在给予他人的地位上的。
师生交往的非对等性表明,师生交往属于补充的相互作用形式。
更有启发意义的是,舍费尔又把上述两种交往的作用形式区分为两种状态:渐进的与倒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