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智慧课堂的三个融合

语文智慧课堂的三个融合

语文智慧课堂的三个融合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中文摘要:教学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语文教学更需要追求艺术性。

文章即从语文课堂的整体出发,以“预设与生成”“整体与细部”“科学与艺术”为抓手,深入浅出地阐述语文课堂的智慧,加上教学案例的点染,巧妙地实证了课堂的融合度与艺术追求。

关键词:智慧课堂融合课堂是生命与生命遇合,思想与思想交流的所在;语文课堂更是师生生命绽放、智慧碰撞的地方!因此,语文教师本人怎样在生命课堂中调配个人才智,激发学生灵动的智慧,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预设与生成的融合那是在2007年常州市首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的答辩现场。

评委们在观赏了我预先制作的课件后,提出了质疑:“张老师,你的课件制作如此精美、完备,可见预设非常充分。

那么,在真实的课堂,你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呢?”当时,我选上了九年级的小说作品《孤独之旅》(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长篇小说的节选,约3500字。

)考虑到文章篇幅很大,所描述的上个世纪60年代苏北农村的事情。

所以,我针对文本做了充分的预设:在课堂导入时播放节选部分故事的开头与结尾的电影,一是把学生带到那个时代的农村(芦苇满地),二是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探索欲望。

而后又借助电子板书来整理文章的思路、赏析文章的写法。

于是,我这样回答评委——我想借助于曹文轩先生的观点“感觉是思维的前提”来阐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为了开启学生的思维,我企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激发的学生的两种感觉:理性思维感觉、艺术思维感觉。

理性思维的指向是“一”,即“统一认识”。

艺术思维的走向是“多”,即“多样经验”。

我借助于电子板书,主要是带领学生统一认识,明确: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描写抽象事物最佳方法是“多角度多侧面烘云托月”。

这两块板书,看似预设,但恰恰给学生余留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既然小说阅读的方法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学生自然也就可以在课堂上有自己的阅读角度。

比如,抓住题目中的“旅”字,还可以读出“生存之旅”“希望之旅”“奋斗之旅”“梦之旅”等;而这些答案也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是符合小说的本意的。

既然描写抽象事物的最佳方法是“多角度多侧面烘云托月”,则学生就有更多的余地,从文章中寻找到其他切点来解读“孤独”的样子!这样学生对“孤独”的认识也产生了多样化的理解。

而这正是我想达到的目标:老师做一点,学生学多点。

这样理性思维感觉与艺术思维感觉互通,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就自然地揉于一体了。

二、整体与细部的融合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很容易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纷繁芜杂的展示课;而究竟重点、难点是什么,自己含含糊糊,学生一头雾水。

智慧的老师,总是紧抓文本,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循序渐进式地牵引学生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赏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过好解读文本的关、创作构思的关。

还以《孤独之旅》为例。

基于小说的篇幅很长,我决定先从解读简约的标题入手,来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情节——(一)解“孤独”阅读全文1、(先观看一段影片导入)是的,影片给我们展示了《孤独之旅》的开头和结尾。

那你想不想知道中间部分的内容?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杜小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孤独?(学生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2、回答交流:杜小康经历了:情感孤独环境孤独生存孤独灵魂孤独(二)解“旅”字解读情节看来小康是整个被孤独包围了。

然而标题上还有个“旅”,“旅”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经历、体验)大凡旅程,总要经历很复杂的东西。

对于小康,它还是一趟什么样的旅程呢?1、老师先作个示范:它还是一趟“生存之旅”杜小康经历了“家败失学放鸭收蛋”2、请仿照老师的样子,以“之旅”为抓手,再读课文,然后与同桌讨论后形成你的答案。

学生可能的答案:(1)成长之旅:杜小康从“小学生流浪儿放鸭仔男子汉”(2)求学之旅:杜小康从“失学盼学入学勤学学成”(3)情感之旅:杜小康从“迷茫想家恐慌孤独平静坚强”其他还有如:梦之旅、希望之旅、心灵之旅等。

3、小结:让我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观文如看山又超越看山。

看山总是看了这边的风景,便丢了那边的景致。

观文却可以突破这种局限。

只要我们用心抓住几个合适的抓手,便可从不同角度观览全文的美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4、整合:大家都说得非常有道理。

老师认为它还是一趟孤独的奋斗之旅——这趟旅程的开端:走进孤独;发展:害怕孤独;高潮:享受孤独;结局:走出孤独。

这正是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

在以孤独为底色的征程中,生存的需要、求学的愿望、情感的变化促成了心灵的成长与成熟。

联系这两者的是杜小康精神从单纯走向丰盈,灵魂从孤独走向充实。

这就是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

这样,我很顺利地引领学生对小说进行了程序井然的整体阅读。

接着,我就势指着电子板书,引导学生作文本细部的欣赏——5、我们一起来观察板书,你还有什么发现?行文如爬山。

作者象一个老到的导游,牵引我们从山脚一路往上攀爬,越往高处,景色越奇越美。

老师把这种行文法叫做“爬坡式构思法”,你同意吗?6、过渡:然而老师还要告诉你的是:行文如爬山又超越爬山。

聪明的作者总是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带我们去探索一山的神秘与美丽。

如果把孤独当作一座山,这座山可不好爬,因为它是一种抽象的情绪。

作者的聪明,正在于他善于借助各种形象的东西来展示孤独的面容,这就是烘托艺术。

我们将用抓切点的方式来品读文章中的这一烘托艺术。

(三)抓切点品读烘托艺术1、老师先给大家作个示范:水:绵长的河水(小康的惆怅)狂暴的雨水(成长的舞台)辛酸的泪水(成长的见证)通红的血水(成长的代价)水为全文铺设了感伤的基调,烘托了小康内心孤独感的深重。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四人合作,挑一个你们喜欢的切点,用散文化的语言交流你的答案。

芦苇:芦苇无边芦香四溢芦丛追鸭芦根滴血(芦苇的宽阔无边,看似烘托生命的渺小,实则反衬杜小康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声音:水声鸭声牛叫或狗吠(没有)哭声大叫声(永恒的水声、偶然的几声鸭叫,越发显现出周围的寂静与空旷,越发突出小康内心的恐惧。

牛叫或狗吠则是他对家的期待。

哭声是所受的委屈与孤独的宣泄。

)其他还有:鸭群、月亮、风暴等。

这些切点为全文铺设了浓浓的感伤的基调,形象地揭示孤独的面孔,烘托小康灵魂的挺拔与意志的不屈。

可见形象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3、小结:所以说“绘文如画山”。

作者用一支生花的妙笔,借助形象的力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绘画孤独的真面目。

他让我们看到:正是孤独,锤炼了小康,也成就了小康!那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磨难过他,也教养、启示过他。

小康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加冕仪式。

它使我们坚信:孤独对人是有益的,它可以使强者心灵更健壮。

只有战胜孤独,才能战胜自己。

这样,我又顺利地从细部对学生进行赏读文本的能力进行了一番锤炼。

当然,被细读后的文本看似有些杂乱,于是还得回到整体。

我是这样做的——(四)评孤独品味人生意义1、小康是终于从孤独中走出来了。

后来,他怎样了呢?请观看影片。

2、在校门口做着小生意的小康,有羞涩感吗?为什么?孤独净化了他的心灵,孤独之旅锤炼了他的意志,使他敢于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挫折。

3、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成年的小康会做些什么?4、假如你是成年杜小康,请用一句话为在座的青年朋友谈谈你对孤独价值的认识。

看,我又自然地借助两个推想题,把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对“孤独”的理解引向纵深。

“卒章显志”,我也达成了整合全文的目标。

如此,由整体到细部,由细部到整体,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课也就完成得特别顺畅。

三、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课堂里度过。

所以,每天一节课45分钟的语文课堂,对科学与艺术的追求,就显得尤其重要。

科学的设计,可以使我们赢出更多的有效时间,给学生读、品、悟、的机会。

艺术的点染,可以使我们匀出更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思、评、判的空间。

把两者结合起来,则可真正使语文课堂变成一段流动的艺术。

在《孤独之旅》的授课现场,我一方面娴熟地操作着媒体,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知、体验苏北农村的生活情景。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选择了两分半钟的电影,把学生一下子带到油麻地小学,并尽快地投入到文本的大海中徜徉。

又借助于形象的电子板书,具象地展现小说的主要情节及构思艺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由紧凑了教学板块。

最后把文本之外的一段电影再插进来,使学生对经历了“孤独之旅”磨练后的杜小康又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进而很好地提升对主旨的解读,也得到了人生的启迪:孤独也是一种美。

因为孤独的存在,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

因为经历孤独,即是经历成长!而整个课件的制作,我以蓝色天空、茫茫水域、深深芦荡为背景,意境悠远;在开头、过渡、结尾处配合“乡愁”那绵长而哀怨的音乐,气氛忧伤;加上我个人清幽而略带诗人气质的语调,较为深厚的媒体素养的展现,整堂课的意境优美,可观、可赏的亮点很多。

最终这堂课获得了常州市首届教师教育能力技术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所以,科学与艺术就像两位巨人,他们从一座山的两面向上攀爬,最终在峰顶会合,并完美地融为一体。

我想,如果我们能努力尝试,在每一堂语文课上,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时间与空间巧妙搭配、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智慧的、灵动的、也是散发着生命异彩的课堂。

让我们共同追求!参考文献:《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上)》(曹文轩 2008百家讲坛语言的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