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词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
如“夸父与日逐走。
”(2 )引申义:A、追击B、赶跑、驱逐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
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
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
(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
(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D、成功、成就事业。
(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
(2 )引申义:A、天帝、上天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C、头等大事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B、规律、道理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D、理想、志向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
“杂然相许”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
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
(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
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
喂养此义后写作“饲”。
(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
(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
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
(1 )本义:开门。
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
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
(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
”;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
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
(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
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
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17 、至:(1 )本义:到。
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
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
如本课“遇诸涂”。
(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
“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
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
(1 )本义:升登,上。
(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
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C、借助、利用、趁机会。
(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
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
B、带头,做出表率。
C、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
D、表示时间,在……之前。
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
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
”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
主要用法有:1、动词。
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
B、延后,推后。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
常作状语。
如成语“先斩后奏”。
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
4、表时间,在……之后。
5、名词,后代。
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
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
”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
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
B、赞许、称道,读yu(四声)。
C、参预,读yu(四声)。
D、在其中,读yu(四声)。
E、介词,跟,同。
F、连词,和。
22、解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
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
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B、打开,开放。
C、破碎,离散。
D、松弛,懈怠。
读xie(四声),后来写“懈”。
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
F、理解,知晓。
23、读读:阅读,诵读。
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
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24、去“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
B、除去,废除。
C、死亡。
25、徒“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
“师徒”连用,泛指军队。
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
C、特指门徒,弟子。
D、泛指同伴,手下人。
E、服劳役的人,仆隶。
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
G、仅仅,只不过。
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
泛指保护,保全。
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
B、固守,防守。
C、保有,具有。
E、安,安定。
F、保育幼儿的妇女。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
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造”本义是往,到……去。
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
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
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
B、一同,俱。
C、在外的人。
D、在外,在异乡。
E、野生的。
29、达、理“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
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
B、胸襟宽阔,豁达。
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
D、通行的,共同的。
“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
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
B、治理狱讼的法官。
C、纹理。
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
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
“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
“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
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
B、因……犯罪,触犯法律。
C、判罪,定……罪。
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
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
B、单独,单单。
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
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
“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
“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
古书中“适”和“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
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
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
B、真实,确凿可信。
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
D、守信用。
E、相信,信任,信奉。
F、信约,盟约。
G、信物,符信。
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
J、信件,书信。
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
引申义:A、捧着、提起。
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
C、举出,提出。
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
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
F、做,举动,发动。
如“在此一举”。
H、拔取,占领。
J、包举,穷尽。
K、形容词,整个。
35、谢“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
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