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内容——信用风险标准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内容——信用风险标准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内容——信用风险标准法

新资本协议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最低资本的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新协议在几个方面不同老协议,首先说明下没有变动的内容:老协议时基于资本比率的概念,即分子代表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分母代表银行的风险计量指标。统称为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出的资本比率不能低于8%。

根据新协议的要求,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即监管资本构成)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同样,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变。因此,修改内容反映在对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计量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的几种新方法,将完善银行对风险的评估,从而使计算出的资本比率更有意义。

老协议明确涵盖的风险加权资产有两大类,一是信用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在此假定,在处理上述两类风险时,其它各类风险已以隐性的方式已包括在内。关于交易业务市场风险的处理方法,以巴塞尔委员会1996年公布的资本协议修订案为准。新协议对这部分内容不做调整。

新协议第一支柱对风险加权资产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幅度修改了对老协议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二是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筹,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行资本比率分母的一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在上述两个方面,新协议的主要创新表现分别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委员会认为,坚持采用单一化的方法计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既不可取又不可行。相反,对于这两种风险,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有助于提高风险敏感度,并允许银行和监管当局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其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及金融市场状况的一种或几

种方法。处理这两种风险的三种主要方法见下面的表格:

标准法与老协议大致相同。按要求,银行根据风险暴露(exposures)可观察的特点(即,公司贷款或住房抵押贷款),将信用风险暴露划分到监管当局规定的几个类档次上。按标准法的要求,每一监管当局规定的档次对应一个固定的风险权重,同时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提高风险敏感度(老协议的敏感度不高)。按照外部信用评级,对主权、银行同业、公司的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各不相同。对于主权风险暴露,外部信用评级可包括经合组织(OECD)的出口信用评级和私人部门评级公司公布的评级。

标准法规定了各国监管当局决定银行是否采用某类外部评级所应遵守的原则。然而,使用外部评级计量公司贷款仅作为新协议下的一项备选方法。若不采用外部评级,标准法规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风险权重为100%,就是相当于在老协议下资本要求为8%。出现这种情况时,监管当局在考虑特定风险暴露的违约历史后,确保资本要求相当充足。标准法的一项重大创新是将逾期贷款的风险权重规定为150%,除非针对该类贷款银行已经计量了达到一定比例的专项准备。

标准法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了标准法银行可使用的抵押、担保和信用衍生产品的范围。总的来说,巴塞尔II将这类工具统称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nts)。在经合组织国家债券的基础上,标准法扩大了合格抵押品的范围,使其包括了绝大多数

金融产品,并在考虑抵押工具市场风险的同时,规定了计算资本下调幅度的几种方法。此外,标准法还扩大了合格担保人的范围,使其包括符合一定外部评级条件的各类公司。

标准法还包括对零售风险暴露的特殊处理方法。相对老协议而言,住房抵押贷款和其它一些零售业务的风险权重做了下调,其结果是低于未评级公司贷款的风险权重。此外,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中小企业(SMEs)贷款也可作为零售贷款处理。

从设计角度上看,标准法对风险暴露和交易做了一些区别,从而提高计算出的资本比率的风险敏感度。内部评级法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处理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以便将资本要求与风险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国家的银行和监管当局可能无法采用各项备选方法。因此,委员会为他们制定了“简易标准法”(simplified standardised approach),详见附件9。该附件总结了计算风险加权资产的各种最为简化的方法。希望采用该法的银行同时还应满足新协议有关监管当局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规定。

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重新审视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之间关系 重新审视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还需以以往的宏观经济波动为研究的基础。拉美国家、日本、亚洲等国纷纷经历了一个经济急速增长,资产快速升值、涌入,信用与杠杆化快速扩张,而后外部经济撤出,自身金融体系遭遇严重衰退的宏观经济波动。现在已经有人意识到很多经济体在经济扩张的时候都会为之后的系统性危机留下种子。在经济乐观时,信用风险看起来很小,而此时银行对于前景过于乐观,会更倾向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不稳定因素也会在此时悄然产生,如果金融体系不稳定,那么在经济扩张之后,经济在顶部区间或衰退的时候,这种不稳定就会释放出来,宏观经济将会遭到重创。 而商业银行天然具有这种性质,会让经济周期产生更大的振幅,在宏观经济好的时候,信贷质量会很好,而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贷违约就会显着增加。 根据人们以往对宏观经济的看法,通常都有增长期、繁荣期、下降期、萧条期四个周期,而信用风险在第一阶段事实上非常小,因为增速普遍大于成本及银行的利率,在第二阶段信用风险开始来临,但此时人们会更加疯狂的增加自己的信贷额度,而第三第四阶段就是泡沫的破灭,大量利用泡沫和炒作形成的虚假繁荣相继破灭,给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实体经济最后一击。而由于大量的信贷危机产生的复合效应,拉美国家、日本、亚洲等进入萧条期之后至今无法重现当年的盛况。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信用风险的蔓延,再加上上述的情况严重损害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不可控的宏观经济波动中,发展中国家的信用风险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宏观经济波动对于信用风险的影响 拉美国家:上世纪4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学家提出发展主义理论,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中心和外围。而造成他们不同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和应用均衡的原因,中心国家科技进步快,应用普及,外围国家技术进步慢,应用不普及,一些稍稍先进的技术则要依赖进口,而且只生产中心国家需要材料的廉价部分。中心国家贸易条件优于外围国家,原材料出口便宜,成熟工业商品进口价格高。拉美国家要摆脱现有处境就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出进口替代理论,把国家战略定位内向的工业发展,发展民族经济,面向国内市场,扶持民族工业,这个政策持续的三十年时间,拉美国家每年的经济增速都达到5%。而在1973 年之后,欧美经济停滞,通胀并发,大量资金融入拉美,为保住经济增速,拉美一些国家提出债务发展模式,通过外债来实现国内的现代化,该模式主要内容是借钱来扩大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XXX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XXXXXXXXX-XXXX 编制部门: 审核: 批准: 版次号:A/0 生效日期:年月日

目录 修改记录 (3)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组织和职责 (7) 第三章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11) 第四章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15) 第五章信用风险的报告 (23) 第六章授信政策 (24) 第七章附则 (28)

修改记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健全XXX(以下简称“我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并降低信用风险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以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我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经风险调整收益: (一)提高资产健全性,以特定的借款人、企业集团、行业、地区、产品等类似的风险特征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并管理,防止信用风险向某一方面偏重,把信用风险可能导致的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内。 (二)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管理因交易对手不履行债务而导致的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及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损失指对我行的价值、财务状况、声誉、客户或员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信用风险管理指对信用风险进行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或化解、报告的过程。 第六条本办法管理对象包括除交易类账户和衍生产品外的所有银行账户表内外资产,主要包含计量信用风险暴露项目,即各项贷款、拆放同业和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户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不可撤销承诺及或有负债。 第七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一)全面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渗透到各项业务中,覆盖所有部门、各个支行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执行。 (二)及时调整。信用风险管理与我行面临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根据经营战略、理念、外部经济、政治即监管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 (三)成本与收益匹配。信用风险管理措施与具体业务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并在风险管理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求合理平衡。 第八条为有效改进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一)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二)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将信用风险和其它风险以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电费拖欠已成为困扰电网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回收当期和陈欠电费,降低不良债权,有效防范和化解电费回收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背景 1、开展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是加强电费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电费是电力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电费资金的回收与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公司经营链和资金链的有效运作。如何加强电费资金的及时回收,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益,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 2、国家电网公司提倡建立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许多电力公司用电客户拖欠电费、违章用电、窃电现象比较严重,而各地电费回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目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的问题,给电费回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带来不少困难。国家电网公司专题召开会议,着重讨论电费回收预警处理办法,要求各电力公司及所属供电公司要将电费回收预警处理纳入日常电费管理工作,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电费回收预警分析报告制度、电费回收动态跟踪及快速反应制度,电费风险分析研究制度,以及制定预警预案及规范的处理流程。 3、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因素时刻制约着公司电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当前电力客户信用风险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从而影响到电力公司对各种信用风险因素的掌控和有效规避。电费风险一方面产生于电力公司内部电费管理过程中,另一方面产生于用电客户信用风险和外部环境的风险。由于在营销管理流程和外部环境的诸多重要节点上普遍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制约了公司电费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信用评估是根据电力公司对用电客户信用评级的要求,在充分分析用电客户的历史缴费行为、目前信用状况及未来信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用电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估模型,对用电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价。 风险预警是根据电力公司对电费回收的要求,从用电客户、用电行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充分把握影响电费回收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科学的电费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和欠费风险预测模型,对用电行业和用电客户欠费风险做出短期预警,以便于电力公司对高危行业和高危客户进行总体控制,及时有效控制电费回收风险。 风险决策是从供电区域、用电行业、用电属性、结算方式、电价分类、信用等级、收费方式、客户价值等维度,对影响电费回收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逐层挖掘和分析,对缴费周期、预付费成数、电价政策等做出辅助决策。 上海博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解决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许多技术上和操作上的难题,取得了理论上、方法上、应用上的创新成绩,不仅丰富了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而且实践效果也表现出很高的具体实用价值。 三、信用风险模型 BOMA T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采用我公司原始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信用风险指数模型(DDMT)、动态信用评分模型(CVMT)、欠费风险预测模型(RVMT)和电费风险决策模型(RIMT)来进行用电客户的信用评价、欠费预警和电费回收风险辅助决策。

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

浅析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 2007.02.06 09:10 作者: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徐斌来自:《银行卡受理市场》从2003年起,信用卡已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发卡行重点发展的信用卡产品。为了抢占先机、拓展市场份额,各家发卡银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上演了一幕幕抢占市场的“信用卡大战”。在信用卡的产品推广中,各家发卡银行必然会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制定出不同的产品战略,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开办信用卡业务的开始,即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做到“未雨绸”,则是各发卡银行所要共同采取的策略。 一、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 分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是防范和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前提,只有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进行准确的界定,才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策略,进而实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一般来讲,信用卡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信贷风险,二是欺诈风险。 (一)信贷风险 信用卡的信用消费与一般消费信贷业务,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所谓共性,即信用卡和一般消费信贷都是客户使用发卡银行或放贷银行核批的信用额度,对自身消费行为的一种支付。只要是在批准的信用额度内用款,客户就会得到银行的支付保障。但是,信用卡作为个人消费信贷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品种特性则表现在与一般消费信贷的区别方面。 信用卡比一般消费信贷更为灵活、简便,更能满足客户经常性的消费需要,给客户以随机性支付的保障。作为发卡银行,在向持卡人提供这些优惠、便利信贷方式的同时,其背后总是要隐含着相应的信贷风险。 1.无抵押贷款的隐含风险。 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相比,信用卡是一种无抵押贷款,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没有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持卡人财务出现问题时,发卡银行不可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因此在申请表上发卡银行要求客户填写他现有使用的银行及信贷产品,目的就是要评估申请人是否财政健全及是否已拥有过多的无抵押信贷款项。在进行信贷评估时审批员需小心及留意申请人的综合理财情况。 2.循环贷款的隐含风险。 由于信用卡是弹性还款方式,持卡人可选择部分或全部还款,只要是持卡人按最低还款额如期还款,且贷款的数额又未超过发卡银行核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就可以继续用卡消费。又因发卡银行对持卡人最低还款之外的大部分欠款没有一个固定的回收时间,持卡人的财务状况又随着时间及其经济活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从贷款的角度看,时间愈长信贷风险愈高。通常如恶意透支及不还款,在发卡初期的6至12个月已可以观察。所以当一个信用卡客户与发卡银行拥有越长的交易流水,银行就有更多他的过往纪录,如消费类型、额度使用率、还款习惯等,可以参考。一些有长久时间,准时还款,使用循环功能的客户,我们应把他们视为良好客户。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利息收入往往占据了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相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88年7月公布并于1992年末执行的现行资本协议而言的鉴于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实践监管方式以及金融市场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建议以一套更具灵活性和风险敏感性的协议取代1988年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第一稿1999年6月提出征求意见第二稿2001年1月提出2001年5月末征求意见结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准备在2001年底公布新资本协议2005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新资本协议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支柱组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挥作用具体见图1 进一步了解请参阅 1.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Consultative Document)BIS 2.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编译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加权资产 8% 年资本协议一致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倍的操作风险之和根据信用风险权重违约概率PD特定违约损失LGD违约风险暴露计算标准法现行方法的修订版本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 初级的内部评级法银行只估计PD值LGD值由中央银行制订 高级的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自行估计值LGD值 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法未来 内部评级法要求银行的评估方式和信息披露都必须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标准 提供更具风险敏感性的方法来处理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净扣和证券化 基本指标法银行总收入乘以固定比例值 标准法以银行基本财务指标乘以值计算每类业务资本要求然后全部加总内部计量法根据风险指标EI损失事件概率PE事件损失值 EL乘以值计算每种业务损失类型的资本要求然后全部加总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冯倩楠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管理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关系到 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最后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商业银行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两方面含义: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和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行业银行由于管、经营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的违约行为,如不能按时支付给储户利息和本金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由于借款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出现违约行为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既有客户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客户方面,根据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数据,由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大部分商业银行倾向于将贷款借贷给国有企业,但是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大客户的国有企业,由于权责利不明晰,很大一部分企业缺乏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吴敬琏就曾指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仍不明晰,生产经营者的待遇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多大关系,这使得生产经营者才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待遇与业绩脱钩也导致经营者很少关心企业信用,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目前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主要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相应机构,而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虽然一些银行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无成功经验。从目前商业银行出现的商业信贷风险数据来看,银行内部员工与信贷客户相互勾结,以隐瞒的方式骗取商业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究其原因,银行监管缺失,使得银行员工能游离于总行和分行制度控制之外,既能骗取贷款还能避免受到惩罚,给银行商业信贷带来风险,对银行经营造成影响。

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标准

附件1 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标准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统称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及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制度规定的相关金融产品,其组织架构、专业队伍、管理规则、系统建设和运作管理等应当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基本条件。 一、组织架构 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信用评估部门(或者团队),且符合下列条件: (一)保险机构应当在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下设专业委员会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并明确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各专业委员会在信用风险管理条线的权责界限、履职机制。 (二)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应当设立独立的信用评估团队,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并建立向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汇报路径,纳入公司风险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设立独立的信用评估部门,与投资部门相互独立,并由不同高管分管。 (三)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行业差别和管理流程,配备独立、专职的信用评估人员,并在下列人员之间建立防火墙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投资人员和信用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

员和信用评估人员。 (四)保险机构应当下发正式文件设立信用评估部门(或者团队),并在发文中明确信用评估部门(或者团队)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部门(或者团队)负责人及人员配置等。 二、专业队伍 保险机构应当配备熟悉信用分析、具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专职人员,且符合下列条件: (一)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的信用评估团队应当配备至少4名信用评估人员,且均应当具有2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其中,团队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评估部门应当配备至少6名信用评估人员,且均应当具有2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其中,部门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 信用分析经验主要指在信用评级机构、金融机构从事信用评估等相关工作的经验。 三、管理规则 保险机构应当建立完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规则体系,相关制度需经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或其授权机构批准,以公司正式文件形式下发执行。 (一)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保险机构应当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机构和基本职责、管理权限和履职机制、信用评级制度、授信管理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 银行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便利的支付工具,最近几年逐渐被国内广大消费者所熟悉使。但随着信用卡的飞速发展,所凸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不断增加的利用银行信用卡的犯罪事件时有发生,银行信用卡的恶意透支造成不良资产的不断增加,给社会各个方面敲响了警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对此如不引起足够重视,相应的风险累积也可能酿成大的风暴。现阶段,各个银行为信用卡的风险问题都伤透脑筋,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控制其中的风险,信用卡风险防范管理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关键。 那么,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该如何防范呢? 我想就自己浅薄的认知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还是从信用卡业务发展开始: 一、关于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风险 1、法律法规不太完善。 信用卡发展到今天走过二十几年的历程,特别是这两年快速发展,从发卡市场,受理市场,经营模式,国际经济形势等等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我国信用卡的相关法律仍然沿用人民银行99年下发的《银行卡管理办法》,这个属于行业性的法规,严重滞后不适应也延误发展,没有一部涉及管理模式,发卡机构,收

单市场,资产管理,风险防范,商户管理,网络支付全方面的法律,这个是同业也是银行卡协会和监管部门共同的职责,来促使信用卡产业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2、个人信用体系需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严重滞后也是制约信用卡业务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现行使用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主要来源各商业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等问题,难以据此对个人信用状况做完整、准确的判断;其次,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尚处初建阶段,虽已实行了个人存款实名制,但是因涉及个人隐私、部门利益等原因,至今尚未真正建立对自然人的身份、收入来源、各项金融资产、个人可用于抵押的其它实物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情况进 行评估和调查的制度。(我在银行前台上班,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非实名制开户还大有人在,虽然现在在开展非实名制的清理,但效果并不明显);再次,目前各银行在调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方面缺少可采信的客观依据,存在难度大、成本高且不全面等实际困难,不能有效预防各类信用风险的发生,特别是欺诈、恶意透支等风险有上升趋势。 3、对特约商户的管理缺乏有效制约。 特约商户违规操作已成为目前信用卡重要的风险源之一。由

【知识文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分析

【知识文档】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 一、巴塞尔委员会与新资本协议 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简称巴塞尔委员会,是由10大工业国的中央银行于1974年底共同成立的,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正式机构,总部设在瑞士的巴塞尔。该委员会于1975年2月召开首次会议,随后每年定期召集四次会议。委员会成员由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西班牙组成。2009年3月11日,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吸收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金砖四国)和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为该组织的新成员。至此,巴塞尔委员会成员扩大为20国。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制订一系列协议、监理标准与指导原则,完善与补充单个国家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不足,对稳定国际金融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俗称“巴二”)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也称为1988年旧协议或巴一)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二版国际银行资本协议,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修订后,于2004年6月正式推出。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国际活跃银行的实践为基础,详细地阐

述了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监管理念和方法建议,针对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并通过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来激励商业银行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全球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目的。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较《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变化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修改版,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完全替代了《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汲取了国际金融业的经验和教训,在原《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比《巴塞尔资本协议》更具前瞻性,同时也更注重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 从整体结构上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清晰确定了三大支柱内容: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量化,使得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第二支柱是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即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要求银行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覆盖剩余风险;第三支柱是市场纪律,即要求银行通过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其中第二支柱是第一支柱有效的配套实施手段,第三支柱是对其他两大支柱的有效补充。 在最低资本要求方面,一是在旧协议涵盖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二是为三大风险的计量规定了由简到繁的几种方法,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也为银行的风险管理留下了充分的自由空间。

信用评级技术与信用风险揭示

信用评级技术与信用风险揭示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1 引言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有关主管部门推出了远期交易、短期融资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企业债券市场有了较大发展,全年发行企业债37只、654亿元(面值),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特别是自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以来,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05年底,共有68家企业发行了86只短期融资券,发债规模超过1400亿元。 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信用风险不断扩大的威胁。 信用风险的产生源于金融市场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受时间、成本及专业能力所限,通常难以及时准确获得筹资方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信用交易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进行,就会使投资者暴露在不确定的信用风险中。一旦筹资方大面积发生偿债违约,就可能造成金融市场的债务链断裂,引发金融危机,令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系统遭受巨大破坏。因此,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需要能够充分揭示信用风险的高品质信用信息广泛和自由地传播,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信用评级机构是信用信息的提供者。由于我国信用评级的历史还较短,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与世界着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相比,无论在资金、技术以及规模等方面尚有巨大的差距,我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成长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信用评级的核心是要充分揭示受评对象的信用风险,从受评对象目前现金流量和其它现金来源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入手,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和监管措施等企业外部因素和基本经营、管理素质、财务状况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受评对象未来偿付能力做出判断。 可见,现金流分析和行业风险分析是信用评级中两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方面。本文在对国内外信用风险分析技术简要述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信用评级技术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信用评级中的现金流分析和行业风险分析方法,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 2 不断发展的信用风险分析技术 不断发展评级技术既是市场的需要,更是评级机构活力的源泉 金融市场是通过对收益的预期来导向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然而风险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风险源于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而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出现“囚徒困境”式的相互博弈,最终使得个体的理性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的非理性。因此,无论是发行人、投资者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需要一个中立的、公正的和权威性的机构向外界披露发行人的信息,充分揭示信用风险,从而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并为监管部门提高市场监管效率服务。 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不仅依赖于其独立、公正、客观的评级立场,更源于其对信用风险充分、有效的揭示,从而使得评级结果所反映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市场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 1.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1)要素分析法。 要素分析法是通过定性分析有关指标来评价客户信用风险时所采用的专家分析法。 常用的要素分析法是5C要素分析法,它主要集中在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根据不同的角度,有的将分析要素归纳为“5W”因素,即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及如何还款(How)。 还有的归纳为“5P”因素,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erspective)。 无论是“5C”、“5W”还是“5P”,其共同之处都是先选取一定特征目标要素,然后对每一要素评分,使信用数量化,从而确定其信用等级,以其作为其销售、贷款等行为的标准和随后跟踪监测期间的政策调整依据。 (2)特征分析法。 特征分析法是目前在国外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信用分析工具。它是从客户的种种特征中选择出对信用分析意义最大、直接与客户信用状况相联系的若干因素,将其编为几组,分别对这些因素评分并综合分析,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

一般所分析的特征包括客户自身特征、客户优先性特征、信用及财务特征等。特征分析法的主要用途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它涵盖了反映客户经营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所有重要指标,这种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由信用调查机构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使用。 (3)财务比率分析法。 信用风险往往是由财务危机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及早发现和找出一些特征财务指标,判断评价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确定其信用等级,从而为信贷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就是将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这类方法的主要代表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立的,它以净值报酬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润率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通过对某项综合性较强的财务比率的逐层分解,将相关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系,以便清楚地反映各项财务指标的相互关系。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由财务综合评价领域的著名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沃尔创立的,他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七种财务比率,即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通过与标准比率(行业平均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 2.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以特征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建模。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主要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RB方法的参数设置

RR/03/06 Array CFEF研究报告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RB方法的参数设置 陶铄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06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0月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RB方法的参数设置* 陶铄?杨晓光? 摘要:IRB方法的参数设置决定了IRB方法的适用性。本文从置信度与相关系数、期限调整因子、LGD的设定、不同类型贷款的风险权重等方面对IRB方法的各项参数与风险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有助于IRB方法的应用实施。 1 引言 2001年初,银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草案。与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协议最本质的变化在于废止了以是否为经合国家(OECD)的银行为标准的计算风险权重的办法,提出了两种新的资本金计算方法,即基于外部信用评级的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和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所谓IRB方法(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其中IRB方法规定银行在满足一定的技术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以后,可以使用按照自己内部信用评级模型测算得到的违约率(PD, 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后损失率(LGD, Loss Given Default)、风险暴露(EAD, Exposure at Default)等参数代入IRB方法给定的公式计算监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s.700221001, 70071045)资助。 ?单位:招商银行风险控制部信贷政策研究室。 ?单位: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信用卡风险管理

图2和图1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图2统计的是使用信用卡超前消费,但逾期半年后仍未还款的信贷总额。根据图中数据来看,2008年至2011年逾期信贷规模有所起伏,尽管在2010年第二季度出现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增长。信用卡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保有量,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短期资金需求,如果没有超过还款期发卡机构不得对消费情况和资金流向进行监管,导致信用卡面临较大的逾期风险,随着逾期资金规模的扩大,发卡银行的流动资金不断减少,给发卡银行带来较大的运营压力。 6.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定义 信用卡风险管理是发卡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这一业务工作量大且较为复杂,发卡机构在加快信贷资金流出的同时,也要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信贷资金能够安全收回。信用卡是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渠道,通过提供定期资金使用服务,并要求消费者为此支付一定的资金使用成本。信用卡具有明显的信贷特征,必然面临着资金损失的潜在风险,所以要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明确,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关于信用卡风险的定义前文已经有所提及,是指银行在提供信用卡服务的同时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能够对银行正常运营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同等存在,我们要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科学定量风险,最大程度上减少信用卡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7.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1.7.1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膨胀,对信用卡这一支付工具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信用卡消费成为极为普遍的消费习惯,而且近年来发卡机构不断加大推广力度,导致信用卡数量急剧增长,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虽然信用卡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发卡机构也从中获取了大量收益,但信用卡风险问题频出,对银行平稳运营造成一定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信用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仍然不够健全,很多行为并没有被明确制止,导致这一行业出现众多乱象。商业银行在利益驱使下,盲目扩大信用卡发行规模,实行大量的优惠政策,为消费者提供过高的透支额度,导致出现大量的超前消费行为。而且信用卡管理技术水平不高,部分银行信息系统不健全,难以对各类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各大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障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而且部分消费者缺乏诚信意识,对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长期无法偿还,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尽量减少不良信贷数量,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正常运转。 二.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的分析 2.1 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问题凸显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在2015年第三季度时,国内信用卡消费资金在银行卡消费总量中占比为3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53%,而2006年占比仅为3.1%,可见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信用卡在拉动消费增长上具有重要作用,在2015年第三季度时,信用卡消费资金在GDP中占比为24%,而2006年仅有1.1%,表明信用卡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量增长。与此同时,信用卡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版(中文版)

巴塞尔委员会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

目录 概述 (10) 导言 (10) 第一部分新协议的主要内容 (11)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11) 信用风险标准法 (11) 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 approaches) (12) 公司、银行和主权的风险暴露 (13) 零售风险暴露 (14) 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14) 股权风险暴露(Equity exposures) (14) IRB法的实施问题 (15) 证券化 (15) 操作风险 (16) 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 (17) 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17) 市场纪律 (18) 新协议的实施 (18) 朝新协议过渡 (18) 有关前瞻性问题 (19) 跨境实施问题 (20) 今后的工作 (20) 第二部分: 对QIS3技术指导文件的修改 (21) 导言 21 允许使用准备 (21) 合格的循环零售风险暴露(qualifying revolving retail exposures,QRRE)..22 住房抵押贷款 (22) 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SL) (22) 高波动性商业房地产(high volatilit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HVCRE).23 信用衍生工具 (23)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其比较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其比较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网络保险信用风险的控制研究 【第一章】网络保险信用风险防控分析绪论 【第二章】网络保险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三章】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其比较 【4.1 - 4.3】网络保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 【4.4 4.5】信用风险Logit回归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网络保险信用风险的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其比较 3.1 信用风险评估的概念 所谓的信用风险评估是指找出一些可能引起信用风险的因素,并利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其中引起信用风险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或者是直接运用相关的计量模型来计算出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例如,如果通过相关模型找出某一企业的违约概率很大,那么担保机构就不会为该企业担保,银行也不会为该企业贷款。之所以有信用风险的评估,实际上的主要目的对评估对象的违约风险进行预测,也就是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对保险公司来说,

信用风险评估主要是对投保人来说的,如果说投保人的信用风险较高,可能收取的保费就比较多,反之如果投保人的信用较好可能降低该投保人的保费,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利用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对投保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来降低信用风险,但是随着网络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发生了一些转变,一般的信用评级方法已不在适合于网络保险业务。网络保险的信用风险评估就是以一般保险公司的信用评估理论为基础,利用针对网络保险设计的评估模型,对在互联网上投保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 3.2 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 3.2.1 传统评估方法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市场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也比较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存在着多种信用评估方法,本文将那些较早出现的信用评估方法称为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就称为现代评估方法。并且由于信用评估方法的种类较多,本文就不一一都做介绍,只对那些影响力较大、较为典型的几种评估方法做出描述。 (1)专家系统法。所谓的专家系统法,就是一些掌握着专业的知识和具有丰富的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的评估团队,他们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一些统计分析工具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对象进行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它是过去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如今的一些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专

巴3信用风险标准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内容——信用风险标准法 (2010-07-05 11:09:26) 转载 分类:金融银行 标签: 风险管理 杂谈 新资本协议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最低资本的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新协议在几个方面不同老协议,首先说明下没有变动的内容:老协议时基于资本比率的概念,即分子代表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分母代表银行的风险计量指标。统称为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出的资本比率不能低于8%。 根据新协议的要求,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即监管资本构成)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同样,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变。因此,修改内容反映在对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计量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的几种新方法,将完善银行对风险的评估,从而使计算出的资本比率更有意义。 老协议明确涵盖的风险加权资产有两大类,一是信用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在此假定,在处理上述两类风险时,其它各类风险已以隐性的方式已包括在内。关于交易业务市场风险的处理方法,以巴塞尔委员会1996年公布的资本协议修订案为准。新协议对这部分内容不做调整。 新协议第一支柱对风险加权资产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幅度修改了对老协议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二是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筹,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行资本比率分母的一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在上述两个方面,新协议的主要创新表现分别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委员会认为,坚持采用单一化的方法计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既不可取又不可行。相反,对于这两种风险,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有助于提高风险敏感度,并允许银行和监管当局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其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及金融市场状况的一种 标准法与老协议大致相同。按要求,银行根据风险暴露(exposures)可观察的特点(即,公司贷款或住房抵押贷款),将信用风险暴露划分到监管当局规定的几个类档次上。按标准法的要求,每一监管当局规定的档次对应一个固定的风险权重,同时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提高风险敏感度(老协议的敏感度不高)。按照外部信用评级,对主权、银行同业、公司的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各不相同。对于主权风险暴露,外部信用评级可包括经合组织(OECD)的出口信用评级和私人部门评级公司公布的评级。 标准法规定了各国监管当局决定银行是否采用某类外部评级所应遵守的原则。然而,使用外部评级计量公司贷款仅作为新协议下的一项备选方法。若不采用外部评级,

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报告

ⅩⅩ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报告 ⅩⅩ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金融新形势,我行风险管理积极、主动、准确应对经济形势变动对授信业务的影响,积极贯彻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要求,认真落实总行党委精神,一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支持业务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深入研究经济波动周期内的行业和客户特点,排查授信客户状况,加强资产质量主动管理,夯实发展基础。授信资产不良余额和不良率都得到有效控制,资产质量维持较好水平。现将本行ⅩⅩ信用风险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一)信贷投放适度增长,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1.全行信贷资产质量情况。 在去年流动性总体趋紧的环境下,我行合理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保持贷款总额有序增长,截至12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320.63亿元,增速为15.83%,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1.5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18.1亿元,较年初增加1.8亿元,增幅为11.04%,不良率为0.77%,比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结束了改制以来的持续“双降”态势。 贷款结构分布分析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1104报表法人口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虽然,我行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升,但与同业总体水平比较,我行不良率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得益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成果,我行风险抵补能力显著优于同业,ⅩⅩ年末拨备覆盖率为470.74%,高出同类型银行总体水平一倍。 商业银行不良率及拨备覆盖率分机构类型对照表 单位:% 数据来源:银监会 2.贷款投放对象分析。 从贷款投放对象来看,对公贷款比年初新增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2.88%,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亿元,占新增贷款的37.12%。其中对公类不良贷款余额为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个人类不良贷款余额为亿元,比年初减少1.06亿元,对公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

03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3: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一、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政策和程序 (一)商业银行应制定本行的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政策,明确开展风险暴露划分与调整的程序和内部控制要求,完善相应的报告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 (二)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的管理架构、资产结构和风险特征确定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和流程。商业银行分类标准与本办法要求不一致的,须报银监会备案。 (三)商业银行应指定部门牵头负责全行风险暴露分类工作。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岗位或部门分别负责风险暴露的划分和认定。 (四)商业银行开展风险暴露分类时,应根据不同风险暴露类别的划分标准,将资产划入相应的风险暴露类别。对不符合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股权风险暴露、其他风险暴露划分标准且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应纳入公司风险暴露处理。 (五)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暴露特征的变化,调整风险暴露类别。应在出现风险暴露类别调整特征后的半年内,完成暴露类别的调整。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和调整的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报告分类状况和风险情况。 (七)商业银行应在相关信息系统中对每笔业务的风险暴露类别进行标识。 (八)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内部审

计制度,对银行账户风险暴露分类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审计。 二、主权风险暴露 (一)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二)本办法所称多边开发银行包括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加勒比海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理事会。 三、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一)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属性,商业银行应将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二)本办法所称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注册并经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本办法所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经批准设立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受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机构。 四、零售风险暴露 (一)零售风险暴露应同时具有如下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