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581年——907年)o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封建法律制度也发展达到了空前完备的程度,步入了成熟阶段。

o隋朝在继承和借鉴前代法制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开皇律》,对以往的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为唐律所继承,成为制订唐律的蓝本。

o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法制的教训,确立了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立法指导思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

就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疏议》而言,它的立法成就达到了中国古代立法的巅峰。

第一节隋朝的法律概况一、隋朝的立法概况(1)隋文帝:——隋初立法,承袭以德为主,德刑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

* 开皇元年:高炯等制新律* 开皇三年:苏威等更定为《开皇律》修律的指导思想:——“以轻代重”,“尽除苛惨”,“取适于时,故有损益”。

(2)隋炀帝:《大业律》二、《开皇律》的立法成就——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为唐代及后世法典的编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

——在内容上和体例上都有创新。

(一)确定封建律典的体例*《开皇律》以《北齐律》为蓝本1、12篇篇名及顺序:《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2、影响——封建刑律12篇的体例最终确定下来,并为后世封建立法所继承。

(二)确立封建五刑制1、五刑20等*死刑(2):斩、绞*流刑(3):2千里、1.5千里、1千里(并服徒刑:3年、2.5年、2年)*徒刑(5):3年、2.5年、2年、1.5年、1年*杖刑(5):100、90、80、70、60下*笞刑(5):50、40、30、20、10下2、五刑定制的意义——标志封建刑制改革(汉文帝开始)的最终完成,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因此走向正规和较为人道。

——后世各代王朝所确定的法定正刑基本上都没有超过《开皇律》所确立的五刑范畴。

(三)改重罪十条为“十恶”1、十恶罪名:谋反———反逆谋大逆——大逆谋叛———叛、降恶逆———恶逆不道———不道重罪十条大不敬——不敬(北齐律)不孝———不孝不睦不义———不义内乱———内乱2、惩罚原则:——重罚(十恶皆死罪,遇赦不赦)3、意义:——强化了封建法律的镇压职能,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法典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到清不改。

(四)扩大贵族官僚法律特权《开皇律》贯彻“礼有等差”的等级制原则,赋予贵族官僚以议、减、赎、当等司法特权,对后世产生了直接影响。

(如:开皇四年的杨素妄言案)三、《开皇律》的破坏1、隋文帝带头有法不依——晚年用法极为严峻* 首开在朝廷之上责打大臣之制* 允许各部门长官对部下法外施刑2、隋炀帝时刑罚更残酷* 镇压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恢复车裂、枭首、醢刑、灭九族等酷刑。

第二节唐朝的法律指导思想唐朝在法律上确立了“德本刑用”、“立法宽简”、“执法划一”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礼法结合法律思想的成熟。

一、“德本刑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名例律》——唐朝形成了以礼为内容,以法为形式,融礼法为一体,相互为用的思想。

二、立法宽简*“宽”——指立法内容应轻刑省罚唐太宗即位后,“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为慎”,取消了许多死刑,以仁义之心治理天下。

(案例:戴胄救死)*“简”——指立法形式要条文简明三、执法划一1、强调法律的稳定,反对法令数变。

*唐太宗:变更法律要“详慎而行之”。

2、强调法制严明,一断以法。

*君主带头守法,“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如:唐太宗自责违法案(关于贪赃犯党仁弘“死刑”改为“罢官”之事)第三节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中后期的法律形式发生变化,以格后敕与刑律统类为主.一、唐朝前期律、令、格、式的定型(一)律——唐的刑法典,亦是基本法典,采取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

——作用是“正刑定罪”——唐的最主要法律形式,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1、唐律的制定与修订(1)唐高祖制《武德律》——12篇、500条——基本为《开皇律》的翻版(2)唐太宗制《贞观律》(长孙无忌)——12篇、500条——刑罚制度较隋律有很大减轻——奠定了唐律的基本框架(3)唐高宗制《永徽律》及《永徽律疏》——12篇、502条——《永徽律》基本上是《贞观律》的翻版——《永徽律疏》为唐朝立法的杰出成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后定名为《唐律疏议》(4)唐玄宗制《开元律疏》——对以前律典进行刊定,使唐律趋于完善。

* 唐朝前期修律综述:武德肇始贞观奠基永徽制疏(最高成就)开元完善2、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1)礼法高度融合——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到唐律发展到顶峰* 封建法律礼法结合的3个阶段:汉代:以经注律(“春秋决狱”)魏晋:引礼入律隋唐:一准乎礼唐太宗:“失礼之禁,著在刑书。

”(2)立法技术空前绝后——唐律法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文字简明、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等特点,均达到封建社会前期立法的顶峰。

——后世律学衰落,在立法技术上已无法超过唐律.(3)后世制定律典的蓝本——唐律是古代立法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为后世宋元明清各代立法提供了优秀的参照蓝本。

如:宋《宋刑统》金《泰和律》元的司法实践明《大明律》清《大清律》(4)对周边国家封建律典制定的影响——日本《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均模仿唐律——越南各代法典均参用唐律承袭唐律——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二)令——规定国家制度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法令——作用是“设范立制”,涉及范围较为广泛。

(三)格——皇帝针对某一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的制敕,经整理,加工修改,编排而成的单行法规。

——具有刑事特别法或行政特别法的性质——作用是“禁违止邪”,效力往往大于律,可以补充、修改律。

* “留司格”——留在本司用的* “散颁格”——颁布于天下的(四)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行政活动细则。

——作用是“规物程事”,作为长期适用的行政法律规范。

[总结]:——律、令、格、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律:刑法典。

格:对律的补充与修订,主要是刑事特别法。

令、式:基本上是行政法规。

——四者综合为用,形成以律为主,令、格、式为辅的周密的法律体系。

二、唐中期出现的典——是行政法律的汇编,主要有《唐六典》1、关于《唐六典》——唐玄宗时期编撰的关于中央与地方官制的法规大全。

* 初衷:仿效《周礼》制“六典”(理、教、礼、政、刑、事)* 实际上:采取了“以官统典”原则* 全文:正文——记述唐的官制注文——叙述了官制的源流和演变。

2、《唐六典》地位和影响——由现行令、式汇编而成,与律令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行政法典。

——行政法律与刑律分野,自成系统的体例,成为明清《会典》的渊源。

三、唐中期以后的格后敕与刑律统类(一)格后敕1、格,为经过整理修编的皇帝发布的制敕。

2、唐前期,只有当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敕整理为“格”以后,才具有长期普遍的效力。

3、唐朝中期以后,删编“格后敕”(编格之后发布的敕)成为主要立法活动。

4、逐渐,编敕作为正式法典,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超过律、令、式,甚至超过格。

(二)《大中刑律统类》——(简称《刑统》)1、颁布: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2、刑统的结构形式:——12篇、121门、1250条——将同一性质的令、格、式及敕附在相应门类后3、刑统的意义:——律、令、格、式及敕混合,分类编排,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改变以往法典编修体例,为五代、两宋立法所仿效,如《宋刑统》第四节唐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一、唐律的内容结构现存唐律既指《唐律疏议》,它是唐代法律内容的最集中体现。

1、《唐律疏议》共12篇502条——篇目名称及结构沿袭隋《开皇律》——编排体例:律疏同条,疏附于律律条、疏文(议曰)2、《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第一篇《名例律》——关于十恶罪名、刑罚种类及其适用原则的规定——具有统率全律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唐律的精神实质。

(2)第二篇《卫禁律》——是关于宫廷保卫及关津要塞守卫的规定。

——关系到皇帝的安全与国家社会的安危(3)第三篇《职制律》——关于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法律规定。

(4)第四篇《户婚律》——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规定。

(5)第五篇《厩库律》——关于牲畜饲养、管理、使用及国家仓库管理方面的规定。

(6)第六篇《擅兴律》——关于军事部署、军队调动及工程兴造方面的法律——关系到军权的控制与劳动力的管理和使用。

(7)第七篇《贼盗律》——关于镇压颠覆国家政权、惩治侵犯人身及财产安全方面的法律。

——它继承了《法经》中“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在各篇中量刑最重。

(8)第八篇《斗讼律》——关于斗殴与告诉方面的法律。

(9)第九篇《诈伪律》——关于惩治伪造、诈骗性犯罪方面的法律。

(10)第十篇《杂律》——主要将难以列入其他各篇的法律集于此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条文最多。

(11)第十一篇《捕亡律》——关于缉捕和处罚逃亡罪犯、兵丁、奴婢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12)第十二篇《断狱律》——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

3、《唐律疏议》的结构(1)相当于总则(第1篇)《名例》(2)相当于实体法(第2-10篇)《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3)相当于程序法(第11-12篇)《捕亡》、《断狱》二、唐朝的刑事法律(一)主要罪名1.侵害皇权、破坏社会秩序和封建伦常之罪——“十恶”之罪凡犯十恶重罪者,“虽会赦,犹除名”,一般不能赦宥。

(1)侵害皇权——处刑最重* 谋反:图谋推翻现存君主政权;* 谋大逆:谋毁皇帝宗庙、山陵及宫阙;* 谋叛:图谋叛国投敌;* 大不敬:盗窃御用器物;过失危害皇帝安全;无人臣之礼等(2)破坏社会秩序——一般也要处死刑* 不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及以巫术害人等(3)破坏封建伦常——情节严重者也处重刑* 恶逆: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等近亲属* 不孝:告发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而别籍异财或供养有缺;不按规定服丧等* 不睦:谋杀或贩卖缌麻以上亲,殴告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以上尊亲等* 不义:杀害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现授业师;吏、卒杀本属五品以上官;不按规定为丈夫服丧或改嫁等* 内乱:强奸或和奸小功以上亲属、或父、祖之妾。

2.危害人身安全罪——杀人罪和伤害罪(1)杀人罪——“六杀”依据: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划分* 谋杀:预谋杀人(合谋杀人或一人预谋而杀)已谋——徒3年已伤——绞已杀——首犯斩,从犯绞* 故杀:无预谋、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行为处斩刑或绞刑* 斗杀:原无杀人意图,因斗殴而杀死他人。

处以绞刑* 戏杀:主观上无杀人动机,因游戏或玩笑致死对方比斗杀减二等处罚,即徒三年* 误杀:斗杀时错杀伤旁人比斗杀减一等,即流三千里* 过失杀:因过失杀人“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2)伤害罪——大都因斗殴行为所致根据伤害的主观动机、伤害的程度、斗殴手段、斗殴人身份等,将斗殴分成不同类型,并处以不同的刑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