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學定义: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章第一节一、【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

但并不是所有从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作用:通过与受体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位点的接触达到的:①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②另一种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神经元的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含染色体)、线粒体(生成ATP)、细胞骨架、酶神经元的分类: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为三类:①多级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多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

③单极神经元:只发出一个分支。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成三种: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收集环境中的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多为单极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控制着肌肉的收缩,多为多级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连接前两者,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

人体中99%以上的神经细胞是中间联结神经元。

它们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着联络作用,,同时还接收、处理并中转全身传来的信息。

三、【神经胶质】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支持细胞,比神经元多5-10倍,像胶水一样把CNS黏在一起,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的作用: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②包裹神经元使其固定在合适位置,并且为它们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传递信息所需的化学物质;③使神经元彼此隔开,以免信息短路;④清理并消除因疾病或受伤而死亡的神经元。

胶质细胞的分类: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游走,吞没并消化死亡的神经元残骸,即噬菌作用。

在组织损伤时生成伤痕组织。

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使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发生物质交换。

②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呈串珠状,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神经纤维周围。

主要功能是为轴突提供支持,通过产生髓鞘把多数的轴突彼此隔离。

(髓鞘:80%脂质,20%蛋白质,非连续,无髓鞘部分轴突称朗飞氏结。

)③小神经胶质细胞: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

具有吞噬作用,是大脑免疫系统的代表,保护大脑不受微生物侵袭。

当大脑受到伤害时,它们是炎症反应的主角。

四、【血脑屏障】在血液和大脑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一个屏障,由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由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壁构成。

是选择性通透。

能阻止病原体及大分子物质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一、神经信息传递:1.由三个神经元和一块肌肉组成的撤回反射:刺激→树突→轴突末梢→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终扣释放递质→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连接神经和肌肉→肌细胞收缩。

2.阻断的作用,这个环路说明了两种趋势的竞争。

二、动作电位传导的规律:1、全或无法则: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

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

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

一旦产生,它将沿着轴突一直传导至末端。

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强度总是保持不变。

2、频率法则:通过动作电位激发频率表达变化的信息。

高频率的动作电位激发高强度的肌肉收缩;高强度的刺激(强光线)将产生眼神经高频率的激发。

3、跳跃传导:信息在髓鞘包裹着的轴突中传递的较快,然而髓鞘并不覆盖整个轴突,在覆盖处还有郎飞氏结。

跳跃性传导即发生在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静息的郎飞结间。

有髓鞘神经纤维及其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高等动物以轴突的髓鞘化来提高传导速度。

三、神经递质开通离子通道的两种方式:①直接方式—促离子型受体:此受体对乙酰胆碱非常敏感,并且含有离子通道,当合适的神经递质与其结合后,离子通道就会打开。

②间接方式—促代谢型受体:此方式并非直接开放离子通道而是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并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G蛋白去激活一种酶来引发化学物质第二信使的生成。

第二信使再使得离子通道打开。

第三章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二、端脑:主要包括两个对称的大脑半球。

被大脑皮层覆盖的大脑半球包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后者是大脑的主要皮层下脑区,位于脑的深部、大脑皮层的下面。

(一)大脑皮层【灰质】大脑皮层主要由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相互连接的轴突组成。

由于成分以细胞为主,所以大脑皮层具有灰色的外表,称为灰质。

【白质】大脑皮层的下面是上百万的轴突,与位于脑内其他的神经元相联系。

这些轴突周围的高浓度磷脂使得其外表发白,因此被称为白质。

(二)边缘系统: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脑结构组成的一个环路,主要功能是动机和情绪。

主要结构有:扣带回、海马(上)、杏仁核(下)、穹窿、乳头体。

杏仁核和边缘皮层的其他结构组成了情绪:情绪的感觉和表达,情绪记忆,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

【杏仁核】是一个复合体,位于颞叶内,是负性情绪调节中枢,由多个核团构成,各核团具有不同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杏仁核主要分为12个区,其中重要的有以下5个大区:内侧核、外侧核、中央核、基底核、副基底核。

中央核是负性情绪学习和负性刺激的表情反应、情绪反应最重要的脑结构。

杏仁核损害破坏面部表情的认知能力。

(三)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壳和苍白球。

三、脊神经:起始于脊髓背根和腹根的连接,带有感觉信息的神经元轴突(传入轴突),通常位于CNS 外;传递躯体感觉信息的神经元胞体(单极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内;控制肌肉和腺体的神经元轴突(传出轴突)位于腹根。

【31对脊神经】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脊神经从脊椎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节脊椎受损,这节以下的神经引起的感觉和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

第六章一、【视网膜】最外一层细胞是色素细胞。

色素细胞层内侧有三级细胞:第一级是光感受细胞,由无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第二级是双极细胞;第三极是神经节细胞,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神经。

这三级细胞构成了视网膜内视觉信息传递的直接通道。

【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高,在昏暗的环境中能引起视觉,但不产生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并且视物时只有较粗略的轮廓感,精确性差。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低,只能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起作用,但视物时能分辨颜色,分辨力也高——能分清物体的细节。

是转换光能为生物能的结构。

【黄斑】是眼球后极稍偏外侧的黄色色素区,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

【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细胞)。

在亮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和色觉,而在暗处视力较差;相反,视网膜周边部位能感受弱光刺激,但精确度差且无色觉。

二、视觉区特点: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视觉冲动或感受双眼对侧视野的物象。

损伤后表现:损伤一侧视觉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位置: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

纤维联系:接受外侧膝状体的投射纤维,即视辐射。

三、【视觉通路】①背侧束,顶枕通路:where通路,位於上部,主要接受大细胞输入,参与空间位置知觉(客体方位识别),起于纹状皮层,沿背侧行至顶叶后部。

②腹侧束,枕颞通路:what通路,位于下部,接受大细胞和小细胞等量输入,参与形状知觉(客体属性识别),同样起于纹状皮层,沿腹侧行至颞叶皮层。

四、【失认症】指未能察觉或确定通过某种感觉方式呈现的刺激,或通过一个特别的感觉方式无法感知或确定一个物体。

①视觉失认症:视敏度正常,但由于脑损伤导致无法正确识别,可以感知。

②统觉视觉失认症:即使在视敏度相对正常的情况下也无法基于形状辨认物体,是高级视知觉缺失造成的。

只能认知事物的个别属性,不能同时认知全部属性。

[面孔失认症]是统觉视觉失认症的一种形式,视觉上患者无法辨认甚至是熟人的面部,但听到声音可以识别。

③联想视觉失认症:视知觉与言语系统分离导致,不能识别看到的物体,可以描画不能命名,可以借助其他感觉帮助命名。

④运动失认症:指对运动物体的知觉丧失,视觉联合皮层V5(MT区)受损引起。

能觉察到目标的位置变化,却意识不到任何运动。

第七章一、【毛细胞】即听觉感受器细胞:内侧毛细胞成单行排列于近蜗轴侧;外侧毛细胞成3~5行排列于蜗管的外侧。

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一同构成柯蒂氏器,即螺旋器。

二、声音频率的感知机制:1、外周机制:①频率理论:认为耳蜗基底膜侦测到的频率和一群听觉神经元触发的频率是相同的。

例如50Hz的声音能够使听神经每秒产生50个动作电位。

这个理论站不住脚。

②位置/地点理论:耳蜗末端的基底膜卷曲程度比靠近卵圆窗的基底膜更大,这意味着基底膜的不同部位能够侦测不同频率的声音。

这个理论同样不被认同。

③对以上两种理论进行修正和整合:对于频率小于100Hz的声音,基底膜确实与其同步振动,听觉神经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与各个声波相对应。

——频率理论、对于100Hz~1000Hz的声音,听觉神经元通常难以产生与其频率相同的神经冲动,这时听觉神经元产生相对锁定的动作电位。

——地点理论、对于几百至几千赫兹的声音能够激活不同的听觉神经元,从而使它们产生不同频率的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元的集群活动使神经能够产生所谓的齐发冲动,其数目可多达每秒5000个。

——齐发原理、至于5000Hz以上的声音,即使是齐发原理也不能解释音调辨别的神经机制,神经科学家们对此作出的解释则与地点理论相类似。

——行波理论。

2、中枢机制:每个神经元都有其最敏感的声音反应频率,而且对同一音调的声音产生最佳反应的神经元聚焦在一起,并根据音调高低有序排列分布,形成一种音调分布地图。

初级听皮层受损不至于使人失聪,除非损伤的是延髓及以下的下神经结构。

三、体觉中枢神经机制:头部以下的躯体部位的感觉信息由31对脊神经传入脊髓,并经由脊髓上传至大脑。

大脑一侧半球的体觉皮层主要接受来自身体对侧部位的传入感觉信息。

四、【痛觉】是由伤害性刺激所引发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反应,它引起受刺激者的注意,使其警觉到危险的存在。

致痛的神经递质包括P物质和谷氨酸,微痛时仅释放谷氨酸,强烈痛感时释放两种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