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现场干预及其评价
依从性……)
• 有比较才能判断。
“期望目标”可以是“利益相关方 (stakeholder)”参与设定的:例如,项目 资助人、实施者或项目参加者(受益人)的 标准
效果评价研究的设计
通过“比较”来判断:效果指标的变化与干预之间的 因果关系。
“比较”的框架:“空间”和“时间”
对照组设计:
• 经典的随机对照试验 • 准试验方法(quasi-experiment):
干预的评价(evaluation)
怎么知道干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是否解决了问题?
什么是评价?
Evaluation is a process that attempts to determine as systematically and
objectively as possible the relevance, 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of activities
对象的
具体背景情况进行调整或变通? ……
干预的研发、实施与评价是相互联系的
清楚认识干预措施是如何产生干预效果的理论机制,这样可 能找到干预作用机制各个环节中的薄弱点并加以强化。
干预没有产生效果可能是因为项目实施上的失败(或是干预 早期的暂时困难)而非干预措施无效;需要通过全面彻底的 过程评估来发现项目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现场干预及其评价
北京协和医学院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系
廖苏苏
2012-10-15日,科研型硕士,流行 病学基础
讨论的话题涉及哪些研究方 法?
教学目标
在临床试验设计课程基础上,比较: • 现场干预和效果评价与临床药物试验效果评价
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了解现场对于人群健康研究的意义、现场干 预、干预评价一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概念
什么是评价(续)
“系统全面地测量”:
• 评价过程是正式的、严格的研究 • 定性或定量(而不能只凭个人简单的主观判
断);
“实施过程”和“产出效果”:
• 有些评价主要关心项目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设计 方案,项目现在在做哪些事情;
• 有些评价则关心按照所提出的目标,项目产生了 什么效果和影响;
评价的一些概念/术语
• 按照人为标准选择干预组和对照组: • 单组设计
自身对照(reflexive controls): • 干预前-后自身对照: • 时间系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 of full-coverage programs)
• 与普遍标准比较(generic controls)或用专家意见评价 (shadow controls)
• 干预的效果(effectiveness; outcome/impact) 和效率(efficiency)、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 “决策”:继续、扩大、终止项目
改进干预方案设计 干预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工具:保证干预活动
顺利实施
总结
“随机对照(盲法)试验”
“人群实验室” (随机对照、盲法、安慰剂、
什么是干预 (intervention/“treatment”)?
“Making change” “Solving the problem(s)”
干预方案的“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复杂性 例如:
• 结直肠癌筛查诊断技术的研发和结直肠癌筛查项 目设计、评价的复杂性
in the light of their objectives. Several varieties of evalua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e.g., evaluation of 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
“A Dictionary of Epidemiology, 3rd edition”by st
变化,如人们知识水平的改变、疫苗接种者抗体水平的改变、血清 学感染指标的下降; • 远期效果(Outcome evaluation)评价:如人们行为的改变、疫苗 预防疾病发病率的下降等
什么是评价(续)
比较“标准”:
• 无论测量“过程”还是“效果”,都要把得到的“证 据”和人们的某种“期望”比较。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 干预项目是如何成功或失败的? • 为成功创造条件:改进干预措施 • 标准:与干预实施计划比较 • 观察性资料、工作记录、干预对象调查等
效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
• 主要考察干预产生的影响或产出的效果,效果与干预的关系 • 是针对干预项目的目标进行的评价。 • 近期效果(Impact evaluation):干预活动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
• 超重儿童体重控制:机制、干预方案、效果评价 • 安全套产品设计研发、人群干预和效果评估 • ……
干预方案“研发”复杂性(举例)
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各有多少个相互影响或者作用 的干预成份?
有哪些“条件”行为是实施干预或接受干预必需的? 这些必需的行为容易形成吗?
干预有一个对象人群还是有多个对象人群? 干预的目标效果(“指标”)是一个还是多个,预计
评价设计:试验设计还是非试验设计?
干预效果的大小和产生效果的时间
• 发生混杂偏倚的可能性
“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成本----如果试验设计可行,并且较观察性研
究能提供更多可靠信息,但是花费也更多的 时候,要权衡这额外的花费与获取更好信息 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进行评价?
判断干预活动是否“有效”
单一的主要结局指标可能无法最好地认识干预效果;应该有 一系列测量指标,此外如果有研究设计以外的干预结果也应 该尽可能加以利用。
确保严格的标准化可能并不恰当。如果干预方案允许针对当 地条件作出适当调整的话,预先规定调整的幅度,干预措施 的效果可能更好。
干预方案的形成通常不是单向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螺 旋式推进”过程,是与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不同设计的评 估交替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