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哲学王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2.西塞罗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代表作:《论国家》和《论法律》。

政治思想: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是人们在正义的原则和求得共同福利的合作下所结成的集体;君主、贵族和民主三种政体都是单一政体,理想的政体应是“混合政体”,即以当时罗马元老院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共和国。

3.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部的权威。

被称为‘神学界之王’。

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亚里士多德诠释》《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

4.主权(布丹)布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指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主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主权的内容是:第一,它是永恒的,有别于在特定时间内所授予的任何有限的权力。

第二,它是非授予的权力,或者是无限制的或无条件的授权。

第三,他是不能转让的,也不受法令的限制。

第四,它不受法律的约束,因为主权是法律的来源。

主权包括: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铸币权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5.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指主权归属的主体只能是人民。

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人民能自主、平等地参与国家权力的运转和公共政策的形成,人民能够共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人民能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人民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依照人民意思行使,接受人民的监督。

6.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第三任美国总统。

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著作:《独立宣言》、《弗吉尼亚笔记》、《英属美洲权利概述》主要思想:自然权利理论、民主自治思想7.古代人自由与现代人自由孔斯坦认为,古代共和国的公民虽然在政治上享有自由,但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没有自由,国家既规定了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信奉的宗教,同时又干预公民的财产。

所以,古代国家的公民有政治自由,没有个人自由。

现代人们主要的已不是要求参加行使政权或者像卢梭所说的行使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而是个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现代人们所需要的真正自由是个人的财产、经营、贸易等自由。

8.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化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晚期斯多葛学派主要流行与罗马帝国,亦称罗马斯多葛派。

主要代表有塞涅卡、爱比克泰德、马克·奥勒留等人。

斯多葛派哲学虽然也包括一套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但它的核心是伦理哲学。

政治哲学是作为伦理哲学的附属物出现的,是在阐述人的本质、人生价值、准则、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等问题时所涉及到的。

9.双城论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他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

依据双城理论,奥古斯丁指出,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的拯救计划的工具。

国家负责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保证人们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关交往,这是为地上之城和天上之城的公民共同希求的。

它是“地上的和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它。

这也是国家的职能所在。

他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一方面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侵害,另一方面他也要求世俗政府为教会的神圣使命提供诸如镇压异端维持秩序的保护和服务。

10.马基雅维利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论战争的艺术》、《佛罗伦萨史》。

主要思想:11.斯宾诺莎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思想自由权的内容:1、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2、思想自由权是天赋权利3、思想自由、行动守法12.伏尔泰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是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大资产阶级温和派的代表。

政治思想:伏尔泰一生致力于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制度势力作斗争。

他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人权原则的基础上。

(1)他认为最公正的社会秩序是以自由和所有制为基础的,除此以外还需要有第三个原则,就是平等。

(2)主张人的自由,自由是除了依赖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不受任何束缚;(3)政体上主张开明君主制。

他的整体思想的核心,是希望出现一个开明的君主。

13.《联邦党人文集》18世纪美国政治著作,由汉密尔顿、杰依、麦迪逊编著,它是三人为争取批准新宪法在纽约报刊上共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而发表的一系列的论文文集。

目的是宣传、鼓动群众,获取政治支持。

14.实证主义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立,是一种以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

实证主义是指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

人类理性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a.神学政治时代:人类接受君主统治和神权统治的时代;b.形而上学政治时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体现人民主权的时代;c.实证主义政治时代:人类社会进入秩序、和谐、进步的时代。

简答论述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西方政治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再联系使它能够在发展的差异性中保持其历史的继承性,形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特有的传统和特征。

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或者说探讨其产生本源问题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

我们以此出发观察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了解到,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力政治观几个阶段。

2.如何认识和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怎样论述城邦性质的?P53(1)家庭和村社比较,显现城邦本质。

在家庭和村社阶段,人还不是真正完善的人,只有在城邦里,人的本性才得以实现。

(2)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

把城邦比作有机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

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

(3)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人类完善自身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那些享有这种公共生活的公民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了自身的本质。

(4)采用分析的方法,将城邦分解为最简单要素,通过对简单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城邦的本质。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本质。

4.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德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公民只有在城邦生活中,在为城邦服务于献身中才能完善自己的本性。

城邦是公民生活的总体,其目的是公民的优良生活,所以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在城邦生活之中,谈不上私人的领域和范围。

他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教育、音乐、文学等,都赋予政治意义,那人城邦事务范围。

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不承认个人独立与自由的权利。

他明确否定“公民可以私有其本身”,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框架里,为个人留下了一些余地。

他主张,在承认个人利益,“划清了个人所有利益范围”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

他强调必须尊重个人权利。

二、不同点:1、对于国家起源,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对于国家阶级的构成。

柏拉图认为国家分为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组成城邦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公民才能组成这样的政治团体,也就是说他认为一旦城邦建立,人是同等的。

但是除了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政治权利,从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民主观念是比较狭隘的。

3、对于国家城邦政制的分类:柏拉图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而这几个政体一个比一个坏,所以在他看来“哲学家”执政,也就是“贤人政治”是最理想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根据柏拉图的分类分成了6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他主张混合政体。

4、柏拉图奉行公有制,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自私与贪欲心的根源;亚里士多德提倡一种有限制的私有制,他称之为“私有公用”。

5、柏拉图认为法律是蹩脚的工具,他把法律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建设中,他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

5.古希腊城邦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第一,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