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

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些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1.字音陂陁..(pō)(tuó) 徜徉..(chán ɡ)(yán ɡ) 林麓.(lù) 睥睨..(pì)(nì) 褰.裳(qiān) 撷.林卉(xié) 2.辨形组词①⎩⎪⎨⎪⎧陂(陂陀)坡(山坡) ②⎩⎪⎨⎪⎧密(秘密)蜜(甜蜜) ③⎩⎪⎨⎪⎧枥(枥树)沥(滴沥) ④⎩⎪⎨⎪⎧萧(萧条)潇(潇洒) ⑤⎩⎪⎨⎪⎧幅(条幅)辐(辐辏) ⑥⎩⎪⎨⎪⎧伥(为虎作伥)怅(怅然若失)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责于.外:表被动,被。

②西曰.西山:是。

③斥.其所据:开拓,扩大。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横渡。

⑤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

⑥林麓向背..:向阳与背阴。

⑦皆效.于左右:显示,呈现。

⑧辄睥睨..终日:斜着眼看。

4.文学文化常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著有《栾城集》。

一、初步感知1.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栎”,树名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2.古今异义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古义:向阳和背阴。

今义:拥护和反对。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古义:横渡江水。

今义: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3.一词多义①其⎩⎪⎨⎪⎧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指示代词,代时间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指示代词,仪树②适⎩⎪⎨⎪⎧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到……去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恰好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动词,到……去,与“所”字组成名词性词组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满足,畅快③以⎩⎪⎨⎪⎧以.此居齐安三年连词,因为不可加以.斤斧介词,用④于⎩⎪⎨⎪⎧子瞻迁于.齐安到,往皆效于.左右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④倚怪石,荫.茂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5.文言句式①其旁古木数十:定语后置句。

②惟其无愧于中:状语后置句。

③行于松柏之间:状语后置句。

④无责于外: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久。

②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

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7.名句默写①盖天下之乐无穷,________。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答案:①而以适意为悦②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③倚怪石荫茂木二、深层探究1.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贬官之意;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

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历之乐。

3.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是从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方面来刻画的。

4.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

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5.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三、整体鉴赏在本文中,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

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

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