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
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第二次,工业普查之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其中不同地区的工业经济结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就此作一比较分析。
一、我国工业地区分布及其变动:中西部地区增长缓慢,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充分利用沿海地区较好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以此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
此后,在全国普遍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取得了更快的发展成绩。
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情况是: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亿元(现价,下同),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当年价的%,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
人均工业总产值中部地区相当于东部地区的%,西部地区相当于东部的%。
(注:文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机构的划分标准。
东部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桂、琼;中部包括:晋、豫、湘、鄂、皖、赣、吉、黑、蒙;西部包括:蜀、黔、滇、陕、甘、宁、青、新、藏。
)80年代中期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继续强化了上述格局。
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表明,工业的地区分布及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表1 各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及占全国比重单位亿元各区工业总产值绝对值各地区全部工业占全国比重1985 1990 1995 1985 1990 1995全国东部地区15007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1996年数据计算)从表1得知,三次普查与二次普查时相比,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全国比重上升到%,上升了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亿,占全国比重为%,下降了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占全国比重为%,下降了个百分点表2 各地区工业投入与产出构成表单位:%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固定资产净值比重职工人数比重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全国 100/00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上表表明,在投入上,固定资产净值的区域变动与工业总产值变动大体一致,东部地区占全国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而职工人数的区域变动则与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的变动格局呈现出不相一致的特征,即东部地区在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大幅上升的同时,职工人员则下降了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虽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下降,但中部职工人数反有所上升,西部基本没有变化。
说明东部地区工业的增长日益依靠投资的扩张,而对就业吸纳能力有下降趋势。
二、所有制的地区结构变化自85年二次工业普查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在地区分布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比重,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如果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或分划分为三类并且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作占有绝对优势,则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东部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具体见下表:表3 1985年—1995年各地区所有制结构变化1985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芷、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国有工业为主的地区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江苏、浙江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1995年北京、内蒙、吉林、黑龙江、山西、贵州、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云南、西芷、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国有工业为主的地区山西、辽宁、湖南、广西、四川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全国国有工业份额均呈下降局面,但下降幅度却是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
表4 1985年—1995年各地区国有经济份额变化情况单位:% 1985年 1995年下降百分点下降幅度全国 31 48东部地区 32 54中部地区 28 39西部地区 22 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部地区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约占1/4,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占3/4,中部地区国有工业的贡献率为40%,非国有工业为60%;而增长最缓慢的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各占一半左右。
可见,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较少,而增长缓慢的地区,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则较强。
如表:表5 1986年—1995年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对增长贡献率单位:%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其他工业全国 30 37 33东部地区 24 40 36中部地区 40 34 26西部地区 51 26 23填补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主要是其它经济成份。
如下表,其中东部地区92%由其它经济成份填补;中、西部则分别为74%与79%。
表6 1986年—1995年各地区对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填补情况集体个体私营三股及股体制全部 15 35 50东部8 32 60中部 26 49 25西部 21 46 33三、不同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表7 1995年分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全部企业合计大型企业项目绝对数比重% 绝对数比重%企业全国总计510 381 64 61数东部总计264 686 3 928量中部总计164 485 1 587统西部总计 81 210 901计中型企业小型企业项目绝对数比重% 绝对数比重%企业全国总计 16 591 487 329数东部总计 10 332 250 426量中部总计 4 374 158 519统西部总计 1 880 78 429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类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其中大型企业3928个,中型企业10 332个,小型企业250 426个,它们分别占全国数量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