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PPT展示)《日落紫禁城》图片,学生齐读专题九导语,根据课标,把握戊戌变法的线索。





历史根源






















酝酿
兴起
发展
高潮失败影响
[讲授新课]
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大势所趋”“新思想的演进”两个框题,从国际环境、社会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方面概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2)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展开学习:
(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2)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过程(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展示材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思考:想一想: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哪些拯救中国的良方?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及“自强”“求富”的口号
(3)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A加强国防,抵制列强侵略
B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
C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发展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思考:早期维新思想有什么不足,作用?
A、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B、没有付诸实践。

早期维新思想对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梁、谭、严(展示图片)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宣传维新思想
1、著书立说;
1)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材料:“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托古改制)
说明: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2)梁启超《变法通议》
思考: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倡导民权思想。

教学过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软弱。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五、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课堂小结:
思维拓展: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

……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据材料,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观点: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

理由: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教学内容及过程



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