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译・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Ξ周 青(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合肥市 230039)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增多,口译活动信息量也逐渐增加。
正如变译理论对传统全译理论的挑战一样,它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也显现出来。
本文拟从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变译的尺度和质量评估几个角度探讨变译理论与口译的关系。
关键词 变译理论 口译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 peration,the interpretingactivitieshave been grow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inclusive.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inter preting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such factors as necessity,feasibili2 ty,corresponding forms and analyses,criteria and evaluation in which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s proved to direct interpreting effectively.K ey Words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nterpreting1 引 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口译的理念、目的、信息传输方式、衡量标准和风格等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中国正经历着第四次翻译高潮,这样一个高信息时代就要求译者具备高度概括、综合、归纳、分析、复述和简练信息等相应能力,而这恰恰是变译理论研究的核心。
Nida和Taber(2004:14-15)指出翻译的实质“旨在再现信息……翻译力求等值而非完全等同……尽职的译者追求的是最贴近的自然等值……”,他们继而提出翻译中应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即:“语境的一致性优于语言的一致性(或逐字对应);动态等值优于形式一致;口语优于笔头语言;被听众使用和接受的形式优于传统上的权威形式。
”并解释了这主要是以接受者和听众的反应和立场出发为依据的。
黄忠廉教授在《变译理论》中指出:“变译通俗地讲是变通加翻译,或变后翻译,或译后再变,或变译交融,”并且“表现为与‘变’紧密相关的六个递进层面:1)因读者而‘变’,2)由译者来变,3)对原作施‘变’,4)摄取的战略,5)变通的战术,6)信息的集约。
”黎难秋在《中国口译史》中指出:“口译活动与笔译活动相比历史远为悠久。
但是,我国对于口译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于对笔译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口译界的代表刘和平、蔡小红等分别著书立说,缓和了多年来多实践、少理论的局面,将口译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层面,但目前口译研究主要是对其本质和具体实践中思维、知识和认识过程等语言外在因素的探讨,如何结合时代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局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证性的研究和探索。
国外口译界代表是巴黎高级翻译学院的勒代雷教授,她在译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提出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抓住文章或讲话的思想,脱离了原语语言外壳便能够用母语非常自然地表达这些思想。
”释意理论虽反映了一些变通思想,是不同于字词对应语言翻译的“意义对等翻译”,但它基本上是对意义和词汇对应层面的变通,与变译理论的实质、具体的变通手段和方法以及变通的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18卷3期2005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CHIN ESE SCIENCE&TECHNOLO GY TRANSLATORS JOURNALVol.18.No.3Aug.2005Ξ本文系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2005jqw016。
感谢台湾辅仁大学杨承淑教授对本文初稿提出的宝贵建议。
收稿日期:2004—12—09/20因此,对变译理论与口译的深入分析,使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势,辅助口译实践稳步、快速地发展。
2 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必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事物、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生活节奏也在加快。
并且,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多,口译服务的对象日趋广泛和大众化,因此,在许多场合,人们需要信息的传递短、快、准。
这就要求译员根据不同发言人的语言特征及听众的整体素质和兴趣,去粗存精,快速总结归纳出听众关心的内容,以求达到较好的传译效果。
正如Roger T. Bell曾指出:“语言是一种具有各种特征的代码,包括语音、文字、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特征。
译者首先要辨认出语言使用的各种标记: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语旨)、发送信息的渠道(语式)、话语的范围与目的(语场)。
”因此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口译活动也需要相应的变通。
而且,“人类语言,正像人类自身一样,是不完善、有缺点的。
”(刘重德,2003: 113)Edward Sapir也认为:“一切语法规则都有漏洞。
”因此,“句法的不可靠性大大地使译者的任务复杂化……但句法的漏洞却使译者获得了解放……译者首先应该能够通过语言从语音体系、句法和词汇所编织成的变动的有时甚至是错综复杂的网络来解释……”其次,因为口语本身具有“信息的模糊与松散性”(鲍刚,1998:27)这一重要特征,使许多脱稿的发言者传达的信息多半不连贯、重复多、缺乏严谨的逻辑甚至有一些口误,这就要求译员要临场镇静、灵活应变,而不可死译、硬译。
因此,翻译是一种“传递的技巧”,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这种叛逆恰恰体现在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
例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译为“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 marked an unprecedented great unity of the Chi2 nese nation。
”其中,“新中国”不是简单地译成“new China”而是有所阐释,并增补了成立的时间。
同时,译员还需要变通口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
口译活动是一个更为直观的文化交流的平台,译者更需适当运用增译、减译等变通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冷场、误解等。
认识到变译的必要性也可帮助译员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因为无论在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中,全译都是不可能的。
变译理论能让译员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以集中对原文要点进行捕捉、整理和转译。
3 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可行性、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刘宓庆(2001:496-498)指出“译者应享有最大的酌情权”是“指称具有的特征所赋予的”,因为“指称具有的多变性、不确定性、相对性使文本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冲突、歧义、模糊、含混、不确定的符号集、指号集,期待译者去疏解、化解、消解、拆构、诠释、阐述、显现、再现。
”因此,当交谈的某一方无意用到一些不很妥当的表达,或直译使对方或广大听众误解或反感时,译者应立足于促进沟通、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变通部分内容。
如在外交部主办的“非典”记者招待会上,尽管我国在非典初期习惯用“有效控制”一词(SARS has been put under ef2 fective control),但WHO官员却建议用“effec2 tive containment”,因为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同样,“治愈出院”(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2 pital),也被建议用“recovered”,因为还没有特效药,怎么能用“cured”呢?在某种文化下被普遍接受的说法,可能对外界会引起质疑和不解,正如Taft论述译者充当文化中介者的角色时所述:“不是对字词的忠实翻译,而是传达对特定的听众群有意义的信息。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交际原则,根据听众和服务对象不同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积累、价值取向等加以变通、不断做出调整。
其次,结构突显也是变译的一个手段,因为它可以展示不同的情景视角,中译英时,被突显的对象往往为主语,而突显程度低的则常常为宾语。
陈建生、吴曙坦用“给这个婴儿穿上罩衣很容易。
”举例,说明在客观条件相同时,因主观突显意义不同而产生三种译文:a.It is easy to get this baby into these overalls.(常用图式句);b.This baby is easy to get into these over2 alls.(突显婴儿听话,是从穿衣者的视角出发);c.These overalls are easy to get the baby into.(突显衣服舒适易穿,从推销视角出发)。
此外,为了保证双方交谈的顺畅进行,避免陷入僵局,译者要发挥能动性,根据会谈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评论,如:“Wow!”“How123期 周 青: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wonderful!”“I can’t believe it.”“Really?”“Did you?”“And you?”等。
在非正式口译场合更需要变译,译员要多加分析,了解听众的文化心理,熟悉交际背景。
同时,译员在具体语境下,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增加亲和力,营造幽默、轻松的氛围,避免单调和尴尬,如果译员过于严肃拘谨,则会让听众产生疏远感,不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译员若有了一定的灵活度(flexibility),就能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不再拘泥于机械地传递信息,而是从诸多非语言因素着手,构建一座原语叙述人与译语听众间的桥梁。
4 变译的尺度变译的尺度主要根据文化差异、听众对象等因素而作相应适度的调整。
例如,在担任比尔盖茨演说的口译时,如果对象是一般听众,那么听众的预期和兴趣点主要是关于他个人奋斗和成功经历,涉及到计算机领域知识、术语不是听众所关心或能理解的。
因此,尽管演讲者出于职业习惯会提及上述内容,但译者可根据需要和观众反应进行删减,以确保传译的顺畅和信息的精简,抓住听众的心理。
反之,如果听众是业内人士,则尽量在现场翻译前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熟悉可能涉及到的术语,并在口译时根据需要在某些知识点上展开和解释,当然,如果专业知识已超越译者的理解和能力范围,可借助图片或分析图示等手段进行演示,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全面和准确。
再如,在一段记者采访一个厂长的文字中,厂长在提及他的奋斗经历时,说道:“我当过代课教师、钳工、锻工、自行车修理工……”如果这些具体经历对后面的内容没有太多铺垫作用,一般在现场口译处理时用“I once had various of working experiences,which paved the way for my later success”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