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 (2015高一上·河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

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

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

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

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

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

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

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

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

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

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

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

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

这说明在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之学。

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

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

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

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中有“徒御不惊”。

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

(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B . 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 “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

C . “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D . “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误解《论语》的典型表现。

B . 不懂《论语》编纂有其重点,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取信《论语》的重要原因。

C . 《论语》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

D . 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 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之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并举息息相关。

B . 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于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C . 孔子教育因为要扭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面,所以加大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度训练。

D . 《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称。

2. (12分) (2017高一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云和梯田张抗抗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

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

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

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

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

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

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

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

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

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

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

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

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

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

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

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

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

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

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

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

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

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

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

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

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

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

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

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 . 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 . 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 . 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2)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二、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3. (2分)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B . 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指弹奏的时间C . 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D .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4. (2分)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B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C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述说D .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收获5.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B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D .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6.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顾计不知所出耳窃计欲亡走燕B . 愿举国为内臣不敢举兵以逆军吏C .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过客以观公子D .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7. (2分)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受到侵损,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B . 萦青绕白,外与天际--------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山顶和天一样高而无边无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