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皮癣的辨证论治

牛皮癣的辨证论治

牛皮癣的辨证论治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近来各医家治疗牛皮癣的不同辨证论治的思想及方法,意在为广大学者的治疗思路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用于临床。

关键词:牛皮癣;辨证论治;神经性皮炎;摄领疮;综述【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124-02牛皮癣又称“摄领疮”,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

因其病缠绵顽固亦称“顽癣”。

以皮损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后皮肤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伴剧烈瘙痒为特征。

常发于颈项部、四肢伸侧及骶尾部等处。

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情志内伤、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疏失为本病的病机特点[1]。

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有巨大优势。

本文小结了近来各医家治疗牛皮癣的不同辨证论治的思想及方法,意在为广大学者的治疗思路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用于临床。

现简单列述如下。

1 风湿热辩证1.1 分型施治,因证施药①欧阳恒[2]分3型:湿热并重型;宜清热除湿;常用苍术、黄柏、槟榔等。

血热生风型;宜清热凉血活血;常用石膏、生地黄、黄芩、三七等。

顽风阻络型;宜活血搜风、除湿通络;常用地龙、全蝎、牡丹皮、泽兰等。

②梁德权[3]分3型:肝郁化火兼感风邪型;当疏肝理气、清热散风;用丹栀逍遥散(柴胡、枳壳、龙胆草、栀子、丹皮、赤芍、当归、钩藤、防风、生地、首乌藤)。

风湿蕴阻、肌肤失养;当祛风利湿,养血润肤;用全虫方合四物汤(全虫、浮萍、防风、当归、刺蒺藜、苦参、白鲜皮、秦艽、地肤子、生地、首乌藤)。

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当养血疏风、润肤止痒;用止痒合剂(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红花、防风、浮萍、首乌藤、刺蒺藜、鸡血藤、全虫)。

③塔拉等[4]分4证:风湿蕴阻证;宜祛风除湿,养血润肤;用复方芷参汤(防己、防风、乌梢蛇、蚕沙、白芷、苦参、自术、白蔹、独活、浮萍、徐长卿、地肤子、革薜、土茯苓、白鲜皮)。

血热生风证;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用消风散(当归、知母、凌霄花、荆芥、苍术、牛蒡子、紫草、牡丹皮、赤芍各、马齿苋、石膏、槐花、生地、野菊花、金银花)。

肝郁气滞证;宜舒肝理气、解郁泻火,息风止痒;用疏肝解郁汤(蝉蜕、玫瑰花、代代花、柴胡、栀子、香附、白蒺藜、白僵蚕、郁金、夏枯草、青葙子、白菊花、钩藤,茵陈蒿、珍珠母)。

血虚风燥证;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用圣愈汤(当归、川芎、白芍、石斛、白薇、生地、黄精、麦冬、龙眼肉、黄芪、丹参、鸡血藤、稀莶草、益母草、合欢皮)。

④马应昌[3]分3证:血热生风证;当清热凉血、消风止痒;用自拟升麻贯众汤(升麻、贯众、白芷、金银花.、苦参、蒲公英、紫草、丹皮、千里光、甘草、防风、蝉蜕)。

血虚风燥证;当养血润肤、活血散风;用自拟全蝎青黛散(生地黄、玄参、胡麻、刺蒺藜、白芷、蜂房、青黛、全蝎、苦参、丹皮、赤芍)。

湿毒内蕴证;当养血润肤、利湿解毒;用自拟威灵绿豆饮(威灵仙、绿豆、天丁、地丁、茵陈、土茯苓、金银花、当归、升麻、乌梢蛇、千里)。

⑤庄国康[6]认为外邪是主因,病机为风盛、络阻、神浮、阴伤。

以邪则驱之、瘀则通之、虚则补之、浮则安之为治则:祛风止痒;常用荆芥、防风、羌活等。

重潜安神、活血通络;多用灵磁石、煅龙骨、当归、夜交藤等。

滋阴养血;常用生地、熟地、首乌等。

⑥周宝宽[7]分3类:风湿热邪侵袭、肌肤失养;当祛风利湿,清热止痒;用自拟祛风止痒汤(防风、荆芥、蝉蜕、全蝎、白鲜皮、刺蒺藜、当归、生地黄、黄柏、苦参、炙甘草)。

肝郁化火、肌肤失养;当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用自拟疏肝泻火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龙骨、珍珠母、白鲜皮、荆芥、地肤子、刺蒺藜、炙甘草)。

病久伤阴、血虚生风;当养血润燥,熄风止痒;用自拟养血止痒汤(当归、生地黄、天冬、麦冬、全蝎、僵蚕、防风、荆芥、白鲜皮、刺蒺藜、桃仁、红花、炙甘草)。

1.2 一方为主,临证加减①唐定书 [8]认为血虚、血燥等所致内风是发病基础,外风是发病重要条件。

致病根本在阴血,立法上重视内风,宜养血息风,解毒止痒。

用经验方养血疏风汤(制首乌、生地、当归、丹皮、赤芍、蝉衣、僵蚕、乌蛸蛇、夜交藤、炒枣仁、合欢皮、甘草)根据血热、血燥、血虚3型加减。

②魏品康[9]认为急性发作期治以清热除湿祛风为主,养血活血通络为辅;慢性迁延期以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为主,清热除湿为辅。

用精选验方加减(土茯苓、苦参、白鲜皮、川芎、当归、赤芍、熟地、白蒺藜、桃仁、红花、乌梢蛇、炙甘草)。

③吴军[10]认为体内湿热是发病主因。

与湿热、血热、风邪最为密切,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用黄柏、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生地黄、牡丹皮、防风、紫草、蝉蜕、僵蚕、合欢皮等,根据血热、血虚、风湿热3型加减。

④陈彤云[11]认为此病治宜重镇安神、平肝潜阳。

主方用生龙骨、生石决明、珍珠母,首乌藤、白芍、丹参、茵陈、茯苓加减。

⑤曲竹秋[12]以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为则,用四妙散合犀角地黄汤(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水牛角、生地、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地肤子、白藓皮、生甘草)为主方加减。

⑥周仲瑛[13]从瘀热论出发,认为此病由三热(瘀热、湿热、风热)互搏酿毒,凝滞肌肤所致。

当以凉血化瘀、利湿润燥、祛风解毒为法,提出自制凉化除湿解毒汤(水牛角、大黄、生地、丹皮、赤芍、紫草、黄柏、苦参、菝契、土茯苓、僵蚕、蝉蜕、生草)。

2 脏腑辨证,分型论治2.1 从心论治高志莉[14]认为心血亏虚、血热阴伤是重要病机之一。

因心部于表,总司各部,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则欲治其疾,需身心并治,故辨证论治,随心而愈。

用天王补心丹为基础方加减。

2.2 从肺论治:卢晓梅[15]根据“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外合皮毛;朝百脉”的理论,认为本病与肺气的宣发功能有关,在治疗上着重宣畅肺气,配合养血润肤、活血通络、祛风止痒之法,以达气畅、血行、肤润、毛泽、祛痒之效。

2.3 从肝论治:覃永健[10]从肝的生理及肝与他脏的生克乘侮规律出发,探讨从肝论治,分4型:肝气郁结、经络失疏;宜疏肝解郁;用柴胡疏肝散(龙胆草、栀子、薄荷、防风、羌活、蝉蜕、白鲜皮、生地黄、当归、白芍、柴胡)。

肝阳亢盛、反侮肺金;宜巯郁宣肺;用栀子、浮萍、百部、当归、生地黄等。

木旺克土、湿郁经络;宜抑木扶土;用柴胡、炒枳壳、炒白芍、苍术等。

肝阴不足、延及肾阴;宜滋肾柔肝;选首乌、熟地黄、川续断、炒丹皮等。

2.4 从肝脾论治:廉凤霞等[17]注重肝郁、脾虚在发病中的作用,将本病分为2种:木郁克土,肝郁致癣;土虚木乘,脾虚致癣。

注重调理肝脾,兼顾他脏,分辨主次。

2.5 从心肝脾论治“余土根[18]认为辨证首先要辨脏腑,以自拟余氏消癣汤(乌梢蛇、浮萍、赤芍、白芍、白藓皮、地肤子、蝉衣)为主方:属脾者,脾虚湿困,久郁化热;当健脾清热化湿;用主方合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甘草)。

属肝者,情志抑郁,肝郁化火;当疏肝解郁清热;用主方合丹栀逍遥散(牡丹皮、焦栀子、柴胡、郁金、香附、当归、白术、炙甘草)。

属心者,营血不足,血虚生风;当养血祛风润燥;用主方合当归饮子(当归、生地、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

3 讨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各位医家在牛皮癣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法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其治疗方法、理论依据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因证施治的思想。

近年来,中医对牛皮癣的治疗发展较快,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并取得一定疗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标准化,科研设计不够严谨,临床试验样本含量较小,尤其是标准化,是中医发展的一大难题。

因此,在维持中医特色的同时,如何使其更加严谨,疗效更快,传播更广,运用更好,是当前中医拓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1] 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28[2] 刘炽,欧阳恒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j].中医杂志,2002,43(3):179[3] 梁德权,辨证分型治疗神经性皮炎46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95[4] 塔拉,王丛妙,崔秀梅,陈学荣,夏亦嗣,神经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j].中外医疗, 2009,27(12):114[5] 马应昌,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38-39[6] 王俊慧,王宁,刘瓦利,庄国康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经验[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05(3):170-171[7] 周宝宽,辨证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21-22[8] 杜桂营,代军,唐定书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07,5(3):24[9] 徐晶钰,张璇,魏品康,魏品康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0,30(4):288[10] 耿爱爱,杨娟,霍晏,吴军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总结[j].吉林中医药,2010,30(6):471-472[11] 仓田,王萍,陈彤云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c].2011年京津冀地区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53-54[12] 王莎莎,曲竹秋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介绍[j].天津中医药,2008,25(6):445-446[13] 皇玲玲,郭立中,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牛皮癣的经验初探[j].现代中医药,2009,29(2):1-2[14] 高志莉,从心论治神经性皮炎[j].新中医,2012,44(6):188-189[15] 卢晓梅,从肺论治神经性皮炎[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2):119[16] 覃永健,神经性皮炎从肝辨治体会[j].河北中医,2002,24(10):755[17] 廉凤霞,呼兴华,唐定书,从肝脾论治神经性皮炎的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09,27(9):36-37[18] 沈洪军,余土根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经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33-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