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一个专题研究,主要讨
论了汉语中的工具范畴。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研究,是“从语法意义
入手探求语法形式”这一研究思路的直接表现,也是与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等西方理论遥相呼应的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课题。这一研
究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汉语事实、描写汉语规律,而且可以更广泛
地拓宽理论思路、挖掘汉语语法研究的独特方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
值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工具范畴,是汉语语义范畴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前人虽有不少论述,但都比较重视细部描写,没有把工
具范畴纳入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因而缺少整体性和解释性。我们力
图首先草创一个汉语的语义范畴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工具范畴的认知
特点、语义内涵和语法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的说来,本论文
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把工具范畴区分为自然
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并且整合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理论的优
点建立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法——多重特征分析法,运用这一方法结
合社会调查对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典型性特
征和可能性特征进行了形式化的描写。(2)指出语言工具范畴应该属
于关系范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孤立范畴,提出“事件关系范畴”和“事
项关系范畴”概念和确认准则,初步建立了汉语“关系范畴体系”。(3)
在“事项关系范畴”中设立凭事范畴,把工具范畴、材料范畴和方式范
畴看作凭事范畴的次范畴。比较细致地刻画了这三个次范畴之间的差
异,指出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但是从历史来源、语义内涵和
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工具范畴无疑位于凭事范畴的核心。(4)从动
词语义框架提出的不同语义限制入手,重新定义了工具动词,并且进
一步把工具动词分为专一性工具动词、泛化性工具动词和多工具动
词,标准统一,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5)参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说明了工具范畴的认知特点,并且把相应的语言表现总结为“透
明性”和“递推性”,对语言现象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6)从工具的
认知特点出发,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人体工具的特性,以及人体工具入
句后的语言表现,解释了一些前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得出了一些
有一定说服力的结论。(7)对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以及“把”、
“被”之后位置的原因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确定汉语
语义格标志的标准和方法。当然,限于时间和个人水平,本文还存在
着不少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特殊工具的特点和用法还没有充分论
述;对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的特点也没有来得及展开;在语言材料方
面也没有利用方言材料和外语材料,缺少比较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
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关键词】:语义范畴语义特征工具
范畴认知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10
【目录】:中文提要7-8英文提要8-10第一章工具范畴研究述评10-22
第一节研究历史简述10-151、工具范畴的定义10-112、工具范畴和相
关范畴的区别11-123、工具范畴的内部分类124、容纳工具范畴的句
式和语法标记12-15第二节重要研究课题15-201、工具主语和工具宾
语15-162、工具动词及其配价研究16-183、关于工具范畴的动态研
究和认知解释18-20第三节工具研究的总结和展望20-221、工具范畴
研究的三个阶段202、工具范畴研究的理论贡献20-213、工具范畴研
究展望21-22第二章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22-30第一节语言观、方法
观和范畴观22-271、语言观--寻求功能和认知的解释222、方法观--
从语法意义入手22-253、范畴观--经典范畴观和类典型范畴观的结合
25-27第二节对于工具范畴的基本认识27-301、范畴化和范畴27-282、
语言范畴和自然范畴283、工具范畴既是自然范畴也是语言范畴28-30
第三章自然工具范畴的描写30-46第一节两种词义范畴理论及相关心
理模型述评30-371、层次网络模型和语义特征理论30-322、原型理
论和类典型范畴理论32-333、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语言表征
33-344、对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范畴理论的评价34-37第二节多重
语义特征分析法37-411、区分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语言表征372、
概念性质对研究范式的选择373、类典型概念对语义特征分析的依赖
37-384、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的改进38-395、概念的语言表征对概念的
心理表征的顺应39-41第三节自然工具范畴的语义特征分析41-461、
自然工具范畴的两个义项及其本质特征412、通过语言实验寻找自然
工具范畴的原型成员41-443、自然工具范畴的典型特征44-454、自
然工具范畴中的不典型成员45-46第四章语言工具范畴46-58第一节
语言工具范畴是一个关系范畴46-491、孤立范畴和关系范畴462、句
子研究中的关系范畴46-473、工具范畴的性质47-49第二节事项关系
范畴体系的建立49-551、从语义格研究到事项关系范畴体系49-502、
汉语中的事项关系范畴体系50-523、事项关系范畴语法表现的多样性
52-534、事项关系范畴体系是语言工具范畴研究的理论背景53-55第
三节语言工具范畴的语义特征55-581、从自然工具范畴到语言工具范
畴552、从句义关系角度界定语言工具范畴553、自然工具范畴和语
言工具范畴的关系55-564、语言工具范畴内部的典型成员和不典型成
员56-58第五章凭事范畴58-74第一节语言方式范畴和语言材料范畴
58-631、语言方式范畴58-602、语言材料范畴60-63第二节凭事范畴
的界定63-741、凭事范畴的描写632、吴继光对凭事范畴的分类及我
们的批评63-643、凭事范畴的内部关系:工具成分是核心成员64-714、
凭事范畴的类典型性71-74第六章工具动词及其分类74-98第一节认
知模型、语义框架和具体事件74-801、句法结构的认知模型74-752、
谓词的语义框架75-783、句子的具体事件78-80第二节工具动词和非
工具动词80-881、前人研究概述80-822、根据动词的语义框架对动
词分类82-853、泛化性工具动词和专一性工具动词85-88第三节工具
动词研究88-981、专一性工具动词研究88-932、泛化性工具动词
93-963、多工具动词96-98第七章工具的认知特点及语言表现98-113
第一节人类认知中工具的一般情况98-1021、认知中的工具982、工
具行为及其分类98-993、认知中对工具的关注99-102第二节工具的
透明性及其语言表现102-1081、认知中的两种觉知方式与汉语中工具
成分的两种表现形式102-1032、“用”字结构出现的限制103-1043、不
同工具的透明性程度104-108第三节工具的递推性及其语言表现
108-1131、工具行为及其递推性1082、思想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
108-1093、人体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1094、一般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
109-113第八章人体工具研究113-127第一节人体工具概说113-1151、
人体工具和一般工具1132、人体部位的多种论元角色1133、存在人
体工具的事件图式113-1144、人体工具的两种作用方式114-115第二
节人体工具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15-1201、直接作用一:人体工具+
人体动词115-1172、直接作用二:人体工具+一般动词117-1193、间接
作用:人体工具+一般工具+一般动词119-120第三节光杆人体工具和
人体动词的共现120-1271、问题的提出1202、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
共现的语义解释120-1233、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现的语用解释
123-1254、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显的概率差异125-127第九章出现
在其它语法位置上的工具成分127-149第一节工具主语127-1321、工
具主语研究综述127-1282、汉语的主语位置及其具有的意义1283、
双重语法意义对汉语主语位置的争夺128-1304、工具主语句的几种情
况130-132第二节工具宾语132-1391、工具宾语研究综述132-1332、
工具宾语范围的确认133-1353、工具宾语的出现规律135-1374、工
具宾语的认知解释137-139第三节“把”字句、“被”字句中的工具成分
139-1451、“被”字句中的工具成分139-1432、“把”字句中的工具成分
143-145第四节关于工具成分语法位置的理论总结145-1491、工具成
分可以出现的语法位置及其出现原因1452、语义格和语义格标志的
确认准则145-1463、关于汉语中语义关系分析的理论思考146-149语
料149-150参考文献150-1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