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
2.知觉对象 • 观察知觉对象的特点也能影响到知觉的内容。群体中 声音洪亮的人比安静的人更容易引起注意;新奇、运 动、声音、大小、背景、宁静等因素等能影响到我们 的知觉。 3.情境 • 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知觉
第三节 对人知觉:对他人作出判断
对人知觉也就是社会知觉,是对人及其关系的认识。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自己的 认知以及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归因理论 对人知觉不同于对无生命客体,如:桌椅、机器、建 筑物的知觉。无生命的物体没有信仰、动机和意愿, 而人类却有。当我们观察人时,总是试图对为什么他 以某种方式行动进行解释。 归因分析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分析推测, 是一种较普遍的人际知觉现象。
三、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
聘用面试 绩效评估
•
第四节 知觉与个体决策
决策是个系统。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要作出决策。个体 决策成为组织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决策是对于问题的反应。由于事件的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 之间存在差距,因而要求个体考虑几种不同的活动方案。 对问题存在和决策需要的认识是一个知觉问题。 组织中的个体如何决策,他们要在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 进行选择。但他们最终作出的选择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 上受到知觉的影响。 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和解释,评估每一方 案的优缺点,这些都和决策者的知觉有关,决策者的知觉 过程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归因理论的有趣发现——
a.基本归因错误: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 还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 素的影响。 b.自我服务偏见: 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 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二、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第一印象作用 第一印象往往使认知者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对方。 2.晕轮效应 对象的某种特点或某种性质在认知者看来非常突出,以至 于掩盖了对其他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这种特点或性质便起 到了一种光环效应。 3.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前者指首先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后 者指最后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 4.定型效应 认知者对各种人形成的固定印象。
•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看到相同的事物却产生不同的知 觉?很多因素影响到知觉的形成,有时是知觉的歪 曲。 1.知觉者 • 当个体看到一个目标物并试图对他所看到的东西进 行解释时,这种解释受到了知觉者个人特点的明显 影响。 • 影响知觉方面最相关的个人因素:兴趣爱好,需要, 动机,过去经验,态度和期望,等等。
第二章 个体心理和行为分析(知觉) 个体心理和行为分析(知觉)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理论
心理学是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它是一门研究人的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心 理 现 象 个性心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情操)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 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节 知觉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知觉的重要性
•
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和经验的作用,把关于 某一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外 部整体映象,这就是知觉。 一个人的知觉与客观现实可能差距很大。知觉对于组 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 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
•
•
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 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内因行为: 内因行为:指那些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 行为。 外因行为: 外因行为: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即个体因为情境 因素而被迫行动。 这个判断取决于三个因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 性。 a.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a.区别性: 区别性 b.一致性 一致性: b.一致性: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情景都有相同的反应, 我们说该行为具有一致性。 c.一贯性 一贯性: c.一贯性: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 做内部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