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公共选择
4.1.3.2偏好加总问题
加总方法
习俗 独裁 投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主要方法
4.2 财政决策机制
财政决策机制一般有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两种。 本节先分析直接民主制下的投票规则,下一节再分析间接 民主制下的财政决策主体行为。
4.2.1一致同意规则
所谓一致同意规则也称为一致性原则,是指一项集体 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 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此 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 行。当然,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对于C,如果A、B都说了真话,此时总效应为- 1000,说明两人是不愿意买的,而C的效应为2500, 总的效应改变了原有的结果,因此C将支付A、B1000 元克拉克税,假定C为了稳妥起见,称其效用为3000, 那么他仍然要支付A、B两人的克拉克税1000元,从而 最终需要支付2000元,而所得仍为真实效用25002000=500元,并没有增加,因此C也没有说谎的意义。 思考题:一个公益项目能给A,B,C带来收益,项目 提供总价为300,每个人报出自己收益,若超过300就 提供(即净效应大于0),对关键人物征收克拉克税。通 过后费用三个平均分担。A、B、C报告的收益分别为 80,110,和200,应该怎么收税?
4.1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选择是个人作出的, 有的选择则是集体作出的。我们称后者为集体选择或公共 选择。 财政事务是公共事务,其选择属于公共选择。了解公共 选择的基本理论,自然是有利于我们研究财政选择(决策) 问题的。
4.1.1公共选择论及其起源与发展 4.1.1.1公共选择理论
假定同住一个房间的三个大学生决定是否要购买 一部电视,假定电视的价格是3000元,他们事先约好 如果最终的决策是购买电视则成本均摊。是否购买电 视按三人的效应总和是否大于成本决定。并且他们同 意按照克拉克机制行事。如果这时A、B两个人仅愿意 支付500元,而C愿意支付2500元,那么显然说明,A、 B会反对购买电视的建议,因为他们的支出超过了他 们的效用,但总的决定是购买电视,因为C的效用更 大。
4.3 财政决策主体行为
4.3.1.选民的行为 理性选民假说 安东尼· 唐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公共选 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现为美国著名的非营利 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选民行为受如下公式约束: PR-C>0 一般来说P值都是很小的。“理性的无知” “投票冷 漠症”
2、中间投票人定理
如果所有的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在多数同意 规则下,投票均衡结果将是中间投票人的方案获胜。 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定理与空间竞争模型有相似之处。
效 用 VS
VM
VL
O
S
M
L
政府预算规模
图4-3 中间投票人定理
考虑下列五个人的偏好,下表给出了他们 偏好的聚会支出水平。
A B C D E 30 60 100 120 130
中位选民是C,多数投票的均衡结果正是 中位选民的偏好100 任何大于100元的方案和100元对决, ABC都会选择100 而任何小于100元的方案和100元对决, CDE都会选择100
4.2.5 阿罗不可能定理
1、理性条件 可表达性和可传递性 2、帕累托最优 3、无限制域 允许个人持有任何可能的偏好顺序 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5、非独裁 阿罗证明:在至少存在三个备选方案的情况下,并不可 能存在一个能够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任何集体决策规则。
案例导入
在北京通州区大兴庄村,离村委会换届选举还有一 周时,墙壁、电线杆、垃圾桶上到处都是醒目的买卖 选票证广告,有的村民干脆在自家大门上明码标价: 谁拿选民证,必须交600元,二话别说。有的村民说: “我们这里的选民证和股票一样,一天几个价”。 (见《新京报》2011年6月23日报道) 思考题: 1、政治活动与市场活动是否具有某种共性?政治市 场的主体有哪些?选票相当于商品交易中的什么? 2、为什么村民不愿意自己参与选举而要出卖选票? 3、这个案例反映了政治民主中的什么问题?
4.1.3 财政决策所面临的问题
财政决策
偏好显示
每个个人对公 共产品的评价如 何真实表达
偏好加总
如何将个人 表达的评价集中 起来,以形成最 后的决策
案例导入
案例.doc 思考题: 1、从这个案例反映了偏好显示中的什么 问题? 2、你能否找到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4.1.3.1偏好显示问题
投票方式只能反映相当有限的信息 间接民主的情形; 直接民主的情形;
4.1.1.2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18—19世纪,一些数学家对投票问题产生了兴趣, 并对之进行了研究。20世纪的部分经济学家则对财政决 策问题作了初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与启蒙思想家的政 治哲学及古典经济学 一起,构成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源 头。孔多塞、波德、威克赛尔、林达尔等是早期的代表 人物。 现代公共选择理沦的大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 60年代。代表人物有:邓肯· 布莱克(“公共选择理论之
经济市场 供给者 厂商
政治市场 政治家、官僚
需求者 交易对象 交易媒介
交易规则
消费者 私人产品 货币投票
等价交换
选民、利益集团 公共产品 政治选票
政治选举
消费者成本 与收益对应 程度 强制程度
消费者付费 与收益对应
遵循自愿原则
选民税负与 收益未必对应
遵循少数服从 多数原则
4.1.3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
在公共选择下,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是 通过投票来表达的,进而形成决策并转化为行 动,由此决定了,公共选择下财政决策始终面 临两个问题: 一是偏好显示问题:即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评
价,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
二是偏好加总问题。即当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给
予不同评价,并显示出其不同偏好时,如何将这些观 点集中起来进行权衡,以形成最终的决定并在最大程 度上反映选民的意愿。
第四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财政决策机制
财政决策主体行为
政 府失灵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共选择及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理解并掌握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三要素。 3、理解财政决策所面临的两大问题,并能运用克拉克 税分析解决偏好显示问题。 4、理解、掌握、分析不同民主制下财政决策机制与困 境。 教学重点: 1、公共选择的研究方法论 2、不同民主制下的财政决策机制及困境 教学难点: 运用克拉克税解决偏好显示问题。
不愿参与选举活动; 不能显示偏好的强度; 隐瞒或者从低申报自己的偏好; 利益集团的游说;
无效率的投票:是否建设公共图书馆
投票人 A B C 整体效 应 个人税 收付出 300 300 300 900 个人效 用 600 250 200 1050 净效用 300 -50 -100 150 投票结 果 赞成 反对 反对 不通过
效 用
(李四) 李四 张三 王五
x
y
z
备选提案
图4-2 投票悖论的成因
只要是所有投票者都是单峰偏好的就必然不会出现 投票悖论。 如果不存在投票悖论则所有投票者都是单峰偏好。 如果存在投票悖论投票者中间一定有人存在双峰或 者多峰偏好。 投票者中有人具有双峰或多峰偏好就一定出现投票 悖论。
4.2.4 单峰定理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1、把一个人的偏好曲线中,比所有邻近 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如果某投票人偏离 他最中意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 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 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 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的。如果多次 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偏好就是多峰的。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 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 生,投票均衡存在。 更确切地说,多峰偏好是投票悖论现象发 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克拉克税
为了使人说真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了一种方案, 称为克拉克机制,也叫克拉克税。 克拉克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一主体所报告的偏好 改变了全体的最终选择,则他必须缴纳一笔金钱,其数额 相当于他给其他主体带来的损失。这一改变其他主体选择 的人就是关键人物。在这样的机制下,你可以说谎,不过 那对你没好处,还不如说真话对自己更有利。
投票悖论只在备选方案超过两个时才有可能发 生,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 可以获得投票均衡的。 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与投票人数和备选 方案数有关,投票人数越多或备选方案越多,出现 投票悖论的概率就越大。 当19个人对17个备选方案进行表决时,出现投 票悖论的可能性为62.2%
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或社会选择。公共选择理论是 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 传统政治学的区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问题所用 到的经济学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 布坎南说:“公共选择 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 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丹尼斯· 缪勒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 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 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 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 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具体购买电视的过程很简单,首先让大家都了解克拉 克机制的过程,然后让大家报告各自的效用。 A和B都属于不太愿意看电视的,我们以A为例,在B、 C都说实话的情况下,如果他真实报告了自己的效用 500,减去成本后A的净效用为500-1000=-500,此时, 假定B、C都说真话,从而净效用之和为-500+ 1500=1000,显然A的加入不改变最终的结果,仍然购 买电视机。但是,假如A为了表达不购买电视机的意愿 而有意说谎,比如说谎报其效用为-1000,这样则其净 效用为-2000,此时总效应为-2000+1000=-1000, 从而结果变成不购买电视,对A有利。A此时显然损害 了B与C,因为他改变了B、C两人的决定,因此要对 A收取1000元的克拉克税,此时他说真话时只损失- 500,而说假话则要支付克拉克税,损失为-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