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导引1。
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
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
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
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故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
《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
《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
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3。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从时代看,古代作品一篇,现代四篇;从类别看,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节选一篇,短篇小说四篇;从作者看,中国小说四篇,外国小说一篇。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学生都不熟悉,但学生对小说容易产生兴趣,且通过课内外阅读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深浅难易采取不同的教法,关键是要适当介绍小说的文体特点,要组织好精彩段落的教学。
对学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物性格和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上。
对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应该重点把握,以提高记人叙事的能力。
在学习中把握小说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鲁迅作品学生已接触不少,特别是第四册对《鲁迅自传》的学习,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鲁迅其人的认识,扩大了对鲁迅作品的阅读面。
《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分别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和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虽然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颇有建树,但对于阅读甚少的当今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很多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几乎是零。
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并课外阅读两位作者的其他代表性作品,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课文。
《范进中举》选自古代名著,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原著,了解课文前后的有关情节,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同时这也扩大了知识面,体现了“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反映,从而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远,扩得更宽。
4。
建议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第七单元“自由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读不是为了写,而读写结合则是语文教学中被普遍认同的“共识”,所以说“读”好是基础,“读”好是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先在“读”上引导学生下功夫,不仅读懂小说的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读得情节曲折于脑海之中,人物形象凸显于纸面之上,为学生的有感而发、评论小说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Ⅰ阅读故乡[教法]A。
朗读法本课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有必要注重朗读训练。
诗歌教学无疑要加强朗读训练,但小说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教学环节。
学习这篇小说仍要以读为本,特别是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B。
创设情境法这篇小说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极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注重创设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情境,如用多媒体课件或资料片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印发文字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自查资料、课内介绍交流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要创设最佳提问情境,鼓励学生钻研课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避免教师一人的讲读分析代替学生活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
C。
比较法这篇小说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
其中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在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中,小说的主题突显出来。
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填表格对比、分角色表演对比等方法来比较学习,领会作品的主题。
[学法]A。
预习法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1年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的背景,难以在课堂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一定要布置预习。
除了常规的要求外,还要指导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有关资料,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
B。
朗读法学生可采用以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为辅的方法。
对话部分分角色,以求突出人物性格;重点段宜集体朗读,在浑厚的气势中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朗读的同时也是在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小说描述的情境中,将自己换位于其中某个角色,投入阅读。
C。
探究法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①在课堂教学中,经讨论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②学生基本上由四人组组成研究小组;③各小组确定课题;④教师分别按课题特点合理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⑤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方式研究;⑥安排自习或写作课、活动课进行全班交流,分组完成研究报告。
[导入]可以用回顾《鲁迅自传》导入,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写作背景导入,还可以从人与故乡的关系导入。
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无比眷念和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有关故乡的诗文。
其中,有的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有的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绪,也有的抒写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激动与喜悦。
鲁迅先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离别20多年的故乡,他的心情如何呢?[突破]这篇小说主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
作者在小说中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
在抓两个变化时尤其要突出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可以从其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去感受其变化之大,再究其根源。
由闰土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在形象对照中层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把握课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应是教学本课理想的突破口。
[探究]A。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悲凉”,母亲为什么会“悲凉”,又为什么“藏着”?B。
灰堆里的碗碟是闰土埋的吗?C。
“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实践]利用节假日回故乡看看或者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故地重游,试着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那里景与人的变化。
[拓展]建议课外阅读鲁迅的《呐喊》中的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教法]A。
进行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开始,还可以从找出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着手,选择哪一种,应视不同程度的学生情况来决定。
前两种是小说教学的一般教法,易于操作,也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其不足之处是教学过程呈块状,缺乏整体性。
后一种如果把握得好,等于抓住了小说的纲,可以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感体把握。
B。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重点描写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读课文后再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小说的主题就会突出起来。
[学法]A。
朗读法学习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读得有情有味,突出人物感情变化的曲折。
B。
形象再造法这篇小说虽是一篇外国小说,距离现在已一个多世纪,讲述的故事也是学生所陌生的,但它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们并不陌生的,这就有利于在学习中用形象再造法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展开教学,使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活起来。
还可以在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巧遇于勒”一部分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耳听心思,使小说中的人物浮现于脑海之中。
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物形成评价,情意素质也就得以提升。
[导入]可以由简介莫泊桑生平创作及创作风格导入,也可开门见山,直奔切入点。
例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我们先来阅读课文,看看“我”的一家是怎样称呼于勒、怎样评价于勒的。
[突破]抓住一个“盼”字,带动全篇阅读。
先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情节加以复述,突出小说设置的悬念;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原因加以复述,突出插叙,造成对比。
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探究]A。
这篇小说和《故乡》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其作用是否只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B。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都具有唯钱是亲的特点,在这总的性格特征下两人是否也有不同呢?[实践]写片断练习。
A。
观察你周围的人,选择一位,将他的言语动作及外表写出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B。
观察一次活动,将其中某一场面写出来。
[拓展]读下面这篇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小说,想想它与《我的叔叔于勒》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叶夫斯基铁路的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碰见了。
胖子刚刚在车站上吃完饭,嘴唇上粘着油,发亮,跟熟透的樱桃一样。
他冒出白葡萄酒和fleurd\'orange(法语:香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刚跳下火车,拿着皮箱、包裹、硬纸盒。
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
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高个子的男学生,那是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