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教学(中)

第八章教学(中)

第六章 课 程
内容要点:
一、课程的基本理论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 三、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1、能记住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2、能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说明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及核心课程的利弊
3、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动态 和发展现状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 课程的含义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 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如品德与社会 、历史与社 会等课程。
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课 程或学科内容。如语文、数学和英语。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 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它的开发主 要是根据不 同教育阶段的性质和培养目
标,制定各个领域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 大纲,编写教科书。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 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 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 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
学校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 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课程结构是指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 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及相互关系。新课程结构的主要 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 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 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 相结合的课程:品德、语数外、科学(或数理化)、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以 及综合实践活动。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试行学分制。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 修课程,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 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
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规范性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教师教 学工作指南,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说明部分,主要规 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及依据,教学进度以及 教学方法建议;二是本文部分,规定章、节、目(或课 题)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规定评价的具体标 准细则,相应的实践环节和教学措施要求等。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和机械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即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
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 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 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 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 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 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
一种是限定选修课,又叫指定选修课。即规定学生必 须从所提供的选修课中选修其中的一组课程或是从指 定的各组中选修一二门课;另一种是非限定选修课, 又叫任意选修课,主要是一些深入研究类课程和扩大 知识视野类的课程,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需 要任意选修的课程。
(二)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是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课程的类型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它主要包
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以及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 实验、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 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选修课又可分为两种: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它从整体上 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 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 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 (2)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科目设置 及要求;(4)学科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5)学 年编制;(6)考核要求。
三、教科书(教材)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 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 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一 致性。
第三节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 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2001年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 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 的系统工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 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