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篇一一.本周教学内容学习19课《孙权劝学》、20课《诗五首》、第五单元检测第19课《孙权劝学》(一)文学常识作者司马光,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编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共三百多万家。
“孙权劝学”选自此书的六十六卷,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中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是国君,劝学,鼓励学习的意思。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一员大将,当初不曾学习文化,后听从孙权的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渊博,令人刮目相看。
鲁肃,三国吴国的谋士,吕蒙的好朋友。
(二)主题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构课文分为二层第一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第二层:鲁肃论议、刮目相待。
(四)基础知识1.成语:吴下阿蒙:原指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2.理解文中的语气词:(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第20课《诗五首》(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作者:唐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2.主题: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诗人的好友要离京到蜀州去就职,所以写此诗相赠别,诗中表现作者博大广阔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3.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句意:(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二)《黄鹤楼》1.作者:唐诗人,崔颢(hào)2.主题: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当任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而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的愁绪。
3.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句意: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唐诗人,刘禹锡,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前后约22年,因贬地离京城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2.主题:在回京途中,经扬州,遇白居易,相会时,白居易在宴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本诗则是刘禹锡的答诗,作者在诗中回顾二十三年被贬生活,感情沉郁悲愤,胸怀豁达豪放,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
3.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句意:沉船旁边千船万帆意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诗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他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一种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蕴含哲理。
(四)《泊秦淮》1.作者:唐诗人杜牧,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主题:诗人泊舟于秦淮河岸边,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诗,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句意: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后庭花》。
此句表面上斥责商女,实际上抨击花天酒地,昏庸的统治者及达官贵人。
(五)夜雨寄北1.作者:唐诗人,李商隐。
2.主题:这是一首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3.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句意:不知什么时候,我能与你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重谈今天在巴山夜雨中思念你的情景。
【模拟试题】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全文以为线索。
把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根据课文填空。
(1)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2)复前行,。
(3)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
(4)未果,寻病终。
3.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4.《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课文节选自《》。
5.《口技》以为序,条理清楚。
6.根据课文填空。
(1)又一大儿醒,。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4)于是,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6),便有妇人惊觉欠伸……7.“与君离别意,”,是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8.“今日听君歌一曲,”是刘禹锡的《》里的句子。
9.“晴川历历汉阳树,”是的《黄鹤楼》中的句子。
10.“,隔江犹唱《后庭花》”是的《》里的句子。
二.选择题。
1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落英缤纷落英:坠落的花瓣才通人才:只B.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咸来问讯咸:都C.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属于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垂髫:指小孩欣然规往规:计划12.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但是B.于厅事之东北角厅事:客厅的事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打哈欠C.妇抚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众妙毕备毕:全,都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两股战战股:小腿13.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颢hào帆fān商shāngB.窗cuāng隐yǐn柯kēC.剪jiǎn萋qī宦fànD.阙qùe津jīng泊bó14.下列各组中,对加点词古今词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阡陌交通交通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15.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诗中的颔联,意在展望未来风光。
B.这两句一改前面伤感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
C.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D.作者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
B.文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是作者想象出的理想社会。
C.作者逃避现实,无力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抗争的思想是值得批判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
D.写渔人离开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三.阅读下文,回答17—25问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在第一段中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18.解释下面三个加点字在文中意思:(1)甚异之:(2)阡陌交通:(3)便要还家:19.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
20.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1.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二)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2)股(3)走(4)之23.用“/”划后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4.下面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文字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25.文中有关宾客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答:【试题答案】一.1.陶渊明;渔人进出桃花源2.(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2)欲穷其林(3)乃不知有汉(4)后遂无问津者3.世外桃源、豁然开朗4.清;林嗣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5.时间光后6.(1)絮絮不止(2)侧目,微笑,黯叹(3)梦中咳嗽(4)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5)不能指其一端(6)遥间深巷中犬吠7.同是宦游人;王勃8.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9.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10.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二.11.C12.C13.A14.B15.A16.C三.(一)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8.(1)诧异、奇怪(2)交错相通(3)邀请19.优美、富饶;安定、和平;自由快乐20.,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2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二)22.(1)说(2)大腿(3)逃跑(4)的23.于是/宾客/无人/变色离席。
24.C25.侧面描写。
不能,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烘托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内容篇二《孙权劝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这些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