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己大为增加,一些具有波斯或其他民族风格的纹样也时常见。
魏晋南北朝服装
概述
•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 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
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 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 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 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 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 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 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 渐趋融合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 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 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 清新可爱。
4、秀骨清相:魏晋风度下的广义综合。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
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个时期的 工艺匠师,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 个门类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出 现了许多新特色。
• 履:分丝、锦、皮、麻 等质料,面上绣花、嵌 珠、描色。如陆机《织 女怨》中“足蹑(niè)刺 绣之履”。梁时沈约有 “锦履并花纹”等诗句。 新疆阿斯塔那墓中曾出 土一双方头丝履,足以 见其履式与精工。
• 其鞋头样式,有凤头、 聚云、五朵、重台、笏 头、鸠头等高头式,露 于衫裙之外,既可免前 襟挡脚,又可作为装饰, 男女都这样穿着。
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南一些地区,由于多 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
• 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 裙、深衣等。
• 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 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
•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 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
鹿角马头金冠饰 (北朝 内蒙古出土)
金铜佛坐像
鸡心形金饰 (北宋中期 南京幕府山)
错金银辕饰 (魏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魏国 河南辉县 出土)
这件带钩质地为白银,器形较大 ,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 和长尾鸟。带钩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 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产生了绚丽 多彩的装饰效果。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著名的青瓷“莲花尊”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上下仰复两朵莲
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高凸而丰腴的莲花瓣纹饰,给人以奇特、雄伟、厚重之感,体现了北方 青瓷的特色。(青瓷莲花尊)
• 4、画像砖(与汉代的不同,见书130)
• 瓷熏炉
盘口壶
瓷虎子
/html/Culture/Click/2008-8/29/0882908543872298.html
第 六 章 的三 工国 艺两 美晋 术南 北 朝 时 期
要点: 陶瓷工艺; 漆器工艺; 家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建筑工艺; 石雕工艺。
概述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状况概述
• 1、社会动荡
• 2、玄学兴起
• 3、佛教繁盛
• 4、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 3、青瓷:由于青瓷的成熟,使陶瓷工艺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领域中最值得注意的门类。南 方江浙一带的青瓷工艺最早步入成熟阶段,各种日用青瓷器皿和青瓷“明器”在南京、宜兴都有 不少遗存,其施釉均匀、明朗、雅致,独具风味。北方的青瓷虽然起步较晚,但至北朝时也渐入
佳境,尽管南北青瓷各有风貌,但是,继承传统朴素的特点,不以纹饰为主,而以造型和釉色取 长,却是这个时代青瓷工艺的共同特色。
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 “髾(shǎo)”。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 为“襳(xiān)”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 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 帔(pei):是始于晋 代,而流行于以后各 代的一种妇女衣物, 形似围巾,披在颈肩 部,交于领前,自然 垂下。《释名》云: “披之肩背,不及下 也。”庾信《美人春 日》诗曰:“步摇钗 梁动,红轮帔角斜。” 简文帝“散诞披红帔, 生情新约黄”。描绘 出其披戴后的形象, 延至后代又有所发展。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时有沉闷的嗡嗡声;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渗水,敲击时有铮铮的金属声。
•
由于他们都是水、火、泥的艺术和工艺,因而陶瓷不分家。
•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 之服。
•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 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皆可服用。
•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 起,常配宽衣大袖。
•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 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 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制作 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 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 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 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 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 着漆纱笼冠。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qū),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 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东宫旧事》记: “太子纳妃,有白縠(hú)、白纱、白绢衫、并紫 结缨。”看来看来,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 当礼服。
•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一时,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 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 长裤,下缠裹腿。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 二、染织工艺
• 1、蜀锦(蜀锦)
• 2、品种:丝织、丝毯、刺绣
• 3、产地、工艺特点、纹饰特点
•
在织绣方面,江南的广陵(扬州)、北方的定州和四川的成都是3大高
级织物中心。西北地区传统的毛织物、丝织品的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织物装饰纹样内容方面,传统的龙凤主体图案虽然仍然被广泛运用,
但其生动灵巧的风貌有异于浑穆古拙的汉代式样,新的花鸟、植物纹样
•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是用较粗 厚的毛布做的左衽大袖短上衣和肥管裤。
• 这种短上衣叫做“褶”,与下身穿的裤子合称 “裤褶”。
• 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 与汉族传统以右衽的习尚不同。
• 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 但封建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 刑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 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到了晋代, 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穿起了裤褶。
上除首饰之外,还喜欢插鲜花,以图其香 气袭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 是一种假髻,晋成公 《蔽髻铭》曾作过专门 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 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 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 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 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 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 那样复杂,时称“缓鬓 倾髻”。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 期的主要服饰风格, 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 为喜好。众所周知的 竹林七贤,不仅喜着 此装,还以蔑视朝廷、 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 之举。表现在装束上, 则是袒胸露臂,披发 跣(xiǎn)足,以示不拘 礼法。
•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 裙等。
•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漆 器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朱漆“吴氏槅”
镶铜釦漆奁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局部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
屏 风 漆 画 列 女 古 贤 图
• 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的日趋衰 落,是这个时期的总趋势。在这些工艺品 中,传统装饰题材,如神话故事、历史故 事、宣扬封建礼教题材等逐渐被佛、菩萨 形象及佛国中的瑞禽、瑞兽、瑞草所取代。 特别是缠枝植物纹样和莲花纹样等更是在 工艺装饰中成为一种时尚。为中国的装饰 纹样开辟了新天地。
• 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 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 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 衣内者略短。
瓷熏炉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龟形砚滴
青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