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 6记忆

普通心理学 6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1)反响回路(reverberatory circuit) 脑电现象和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这种脑电活动的反 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回避反应:高台,电击 记忆:经过一天的训练,白鼠在高台上呆的时间明 显延长,说明它“记住”了下面有电,形成了长时 记忆。 电休克:没有破坏长时记忆 破坏短时记忆:破坏了短暂保存的回避反 应的电回路,引起了 “ 遗忘 ”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2)突触结构 现代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 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 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Lynch,1986) 近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 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由于涉及到结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 需要不断的巩固。 这种突触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深刻地储存在 大脑中。
33%:有
14%:有

提高记忆效率的途径 及时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分离性遗忘症 一方面表现出严重的遗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从事 各种复杂活动的能力,井然有序地照顾好自己。表 现出患者曾经发生的遗忘与其显示的知识能力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与分离 局限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广泛性遗忘 持续性遗忘 系统性遗忘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2)突触结构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增大,树突增多、变长,突触 间隙变窄,而且这些树突可以吸引更多的其他细 胞的轴突与之形成突触联系,新突触的形成又改 变了受体的面积和神经递质的数量

三、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编码 • 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 (encoding) 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储存 • 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 (storage) 中
提取 • 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 (retrieval) 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
记忆的物质
2)激素和记忆 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hormone)分 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如果在动物学习时给予中等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引起动物 体内激素的分泌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 后叶加压素(vasopressin)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这些激素对动物记忆的保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 Mcgaugh,1983)。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2)突触结构
不同经验可导致神经元突触的不同变化 把刚生下来的一窝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内容丰富 的环境里,一组放在内容贫乏的环境里。 • 结果发现,前一组白鼠的皮层比后一组白鼠的皮层 厚而且重。 把刚出生的一组白鼠放在黑暗环境里,生活25天后, 再与其他生活在光亮环境中的白鼠进行比较。 • 结果发现,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白鼠的神经元的树 突数量比在光亮环境中生活的白鼠的树突数量少。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3)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相信长时记忆会伴随着脑解剖结构 的变化。 突触的传递效率会在某种情况下出现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的现象。 例如,海马,在短暂的高频刺激后,其神经回路中的 突触传递效率增大,而且这种增大可以持续若干小时 ,甚至数周。 在大脑新皮层也存在这种LTP现象。 因此,对于某种刺激的记忆,可能就是由于该刺激能 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因而使该刺 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的形式保留下来。
现代心理学
荆承红 jchzm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关于记忆的困惑


记忆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 为什么有人发生记忆障碍?
记忆减退、遗忘症、记忆增强、错构、虚构等




人的记忆能力如何提高? 是否有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记忆发生? 对陌生事物有熟悉感,总觉得是在什么地方见过, 这是为什么? 人的记忆是否可靠、可信? …………
意识地通过逻辑推理、猜想或新信息去构建这些缺失部 分。 催眠有助于获得真实记忆吗?
记忆的形成与运用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和高
度个体化的加工过程,因个人情感、偏好和人格而异。
交通事故调查实验
让被试观看交通事故录像
请估计两辆汽车猛然相撞时的速度 请估计两辆汽车擦上时的速度
一星期后:地上有碎玻璃吗?(其实没有)
2 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 行编码、储存、在一定条件下检索的过程。 3 记忆的作用 积累知识经验
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记忆的种类
表征方式
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按照内容 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储存时间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 记忆的物质 1)核糖核酸 核酸分子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DNA借助RNA来传递遗传 密码。 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 结构来承担的。
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 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就像遗传经 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记忆与脑 整合论 (integrationism) 1929/Lashley/非定位/实验 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 重。 SPI 理论 1992/1995 , Squire/Tulving,
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P207) 串行(serial) 加工,并行(parallel) 存储,相互独立(independent)。
第二编 人的信息加工 第六章 记忆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三个基本 过程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 机制 五、记忆信息的三级 加工模型 六、记忆表象 七、元记忆 八、内隐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memory )
1 反映观: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3)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构成这种变化的机制是什么呢? Bliss & Lemo (1973)研究发现,海马的神经 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 长时程增强(LTP)作用: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 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 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 这种LTP具有专一性,它只对受到刺激的通路 起强化作用。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3)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共识,LTP是我们学习记 忆的基础。 个体的实践能够导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变化。 Merzenich实验发现,如果让猴子仅用中间的 三个手指去触摸一个旋转的圆盘,在经过数千次 触摸之后,猴子大脑中专管中间三个手指的皮层 区就会扩大。
一、什么是分离性遗忘症
分离性遗忘症是一种分离性障碍,患 有该障碍的个体的记忆丧失并非是由可识 别的器质性病变引起。 病人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包 括创伤性或应激性的经历,但并非是简单 的遗忘。记忆的唤起有可能是逐渐唤起的 ,但更常见的则是突然或自然唤起的。例 如士兵在连续几天回想不起战争的情形, 但就在从前线被送往医院的路上,突然恢 复了记忆。

二、分离性遗忘症的分类及其特征
1.局限性遗忘:气遗忘的内容发生在一个特 定的时间段内。例如在战争或者车祸等应急或创 伤性时间之后,个体无法回忆事件之后几小时或 几天的事情。 2.选择性遗忘:个体遗忘的仅仅是某个特定 时间中的某些特定事件。例如士兵会回忆起整个 战争过程,但不能回忆战友牺牲的情形。
三种记忆系统的关系
长时记忆可分为
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用语言 传授,提取过程需要意识参与。
•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 个人亲身经历,易受干扰、不稳定。
•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 受规则、知识、概念、词的制约、稳定。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的记忆,包括各种技能的 记忆,通过多次尝试获得,提取过程不需要意识 参与。 遗忘症患者身上的分离(测智塔)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 记忆与脑细胞
3)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进一步研究显示,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 场所。 利用LTP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 期数小时乃至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 传输到大脑皮层中一些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 存储。 如果海马结构出现损伤,那么新记忆的储存就会 出现障碍。

二、分离性遗忘症的分类及其特征
3.广泛性遗忘:人们遗忘了自己的全部生活 ——包括自己是谁,做什么,住在哪里,和谁一 起生活等等。但这类患者会保持原有习惯、品位 、技能。 4.持续性遗忘:患有这种遗忘的病人会把某 个时间点至今的所有事情全部忘掉。 5.系统性遗忘:遗忘的内容为某一类特定的 信息,如有关家人或者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人的信 息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 记忆的物质 1)核糖核酸
用核糖核酸酶处理无脊椎动物涡虫,消除了涡虫对已 学会的某种行为的记忆。 训练小白鼠走钢丝后,发现鼠脑中有关神经细胞的 RNA含量显著增加,其组成成分也有变化。 给学习过迷津的白鼠注射嘌呤霉素和抗菌素可以消除 其有关的记忆,其机制是注射的药物阻碍了神经元内 部蛋白质的合成。 Hyden等人把大分子看做是信息的“储存所”,并 认为RNA和DNA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