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1.判断句翻译失误。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考生如果缺乏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往往就会分辨不出判断句,把判断句翻译为非判断句。
例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点拨】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5)直接表示判断。
在翻译此类文言语句时,考生一定要将判断句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语句翻译的一个得分点。
2.宾语前置句翻译失误。
例如: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
考生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点拨】考生要注意识别宾语前置句的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3是……”等时,宾语往往前置。
3.定语后置句翻译失误。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却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这就是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被单独列为考点,但在考题中却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考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
考生如果不注意这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机械地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就会失分。
例如: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句。
“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
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
【点拨】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有这样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2)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3)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4.被动句与状语后置句翻译失误。
在文言文翻译中,遇到被动句一般要加上介词“被”,以示被动;若遇到状语后置句,也一定要把后置状语调到谓语之前,然后再进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选自《史记》,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吴起者,卫人也.B.起之为人,猜忍人也.C.且鲁卫兄弟之国也.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判断。
此题表面上考查“也”在句中的作用,实则考查考生对判断句的掌握。
判断句的几种常见形式是:“……者……也”,“……,……也”和“……,……者也”。
另外,“乃”“即”“则”“为”“皆”“非(否定判断)”等也可表示判断。
考生必须先明确判断句的句式特点,才能准确答题。
A项是最常见的判断句,“……文言特殊句式集锦1.判断句。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用“者”表判断。
④用“为”“是”表判断。
2.被动句。
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②用“被”表被动。
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3.省略句。
①主语的省略。
②谓语的省略。
③宾语的省略。
④介词的省略。
4.宾语前置句。
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③陈述句中,介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④以“之”者,……也”表判断;B项中的“……,……也”表判断;C项中的“……也”表判断;D项虽然也用了“……也”的形式,但只是陈述语气。
“唯(惟)……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12月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
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
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
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卒从公议。
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
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
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
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
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
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
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
公曰:“祸莫大于杀降。
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
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
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王文康公荐用:因为B.进羡余钱十万贯羡:羡慕C.公乞假将帅权假:授予D.是趣其为乱也趣:催促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3.A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的是“仁宗”,不是“欧阳修”。
5.(1)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2)请求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有所”“侈”“况……邪”,(2)中的“就食”“馈”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参考译文】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天圣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填补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的空缺。
因为王文康的推荐,皇帝召来面试,欧阳公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因为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谏官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欧阳公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年,欧阳公刚被朝廷任用,多次谈论天下大事,写了策论来揣测敌情以及指明陈述了很多利害关系。
不久皇帝下诏,命百官上密封的奏章,欧阳公又上书指出很多有弊端的事,极力陈述当时应当担忧的事情。
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欧阳公是首先预备入选的人。
当时与西夏的战事僵持很久,京城东、西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朝廷内外动荡不安,仁宗任免大臣后,就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
欧阳公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燕王去世,议论的人认为国家经费不足,请求等待丰年来下葬,欧阳公说:“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并且这不是用来昭示天下人的正确做法。
”最后听从了欧阳公的建议。
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这几个字。
欧阳公说:“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没有看见太平盛世的景象。
而且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
自古以来的帝王,要实现天下太平都有各自的治国之道。
得道那么天下太平,失道那么天下会出现危险和混乱。
我现在只见到失道,没有见到得道。
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这瑞木的事情还是不要对外宣示了。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后,向欧阳公进献十万贯盈余的钱,欧阳公拒绝不接受,以防侵夺剥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