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一、导言1、课程定位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探索周围环境的手段和方法。
数学是每个儿童应该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智力落后儿童。
实用数学课程是上海市辅读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实用数学,初步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计算技能和方法,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课程理念(1)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用数学课程关注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引导他们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
(2)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实用数学课程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实用数学课程应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和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使课程适用于所有学生。
(4)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用数学课程应重视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并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用数学课程应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教具、学具的开发和使用,有效利用各种社区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本《纲要》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提出低、中、高三个学年段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低年级:一至三年级;中年级:四至六年级;高年级:七至九年级。
(2)课程纲要设计思路本《纲要》分为导言、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五个部分。
“导言”部分明确了本课程的定位,阐述了课程的理念,并说明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内容与要求”部分包括“数前概念”、“图形与几何”、“数与运算”、“钱币与时间”等四个部分,内容安排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和要求为弹性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课程实施”部分从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保障措施四个角度提出建议,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素养基本的数学能力,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获得积极的情感,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1)具有适应未来生活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2)初步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
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尝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简单事物,解决所遇到的简单问题。
(3)初步了解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自信心和主动性。
2、阶段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至三年级目标到三年级结束时达到:1)知道大小、多少、长短、轻重、高矮的含义,并能对实际物体进行相应的比较。
2)能根据对实际物体进行图形与形状比较。
3)认识1-20,理解数的含义,会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按照大小进行排序;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知道加、减符号的运算含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4)认识面值为10、5、2元的纸币及1元、5角和1角的硬币;能进行10元以内的购物;知道爱惜人民币。
5)能区分上午、下午和晚上;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四至六年级目标到六年级结束时达到:1)能够根据大小、多少、长短、轻重、高矮进行排序;知道厚薄、快慢、远近的含义,并能根据相应的要求对实际物体进行辨认;知道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能进行命名;能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知道轴对称图形。
3)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根据图示、文字题、应用题题意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认识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按照大小排序;能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认识乘法符号,尝试进行表内的乘法计算。
4)认识面值为20元、50元、100元的纸币,并进行兑换;能认识商品标价,知道贵与便宜;初步养成爱惜人民币的习惯。
5)知道一年的天数与月份数,知道一星期有几天及今天是星期几,了解今天、昨天和明天的含义;认识钟面,知道整点、半点、一刻、三刻的含义;知道电子钟,能读出电子钟上显示的时间。
七至九年级目标到九年级结束时达到:1)能根据测量结果比较长短、轻重、高矮;能区分厚薄不同的衣物;能根据远近不同进行排序;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直线、弧线、线段,知道长度单位,会使用尺进行测量;知道直角、锐角、钝角;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单位、计算方法。
3)能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图示、文字题、应用题题意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计算;认识1000以内的数,会读写,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按照大小排序;尝试进行10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熟练进行表内乘法计算,尝试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学会运用口诀进行表内除法计算;初步认识小数、百分数。
4)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价格标示,能进行简单选购;认识分针和时针,能从钟面读出时间,认识12时与24时记时法;认识年历表;知道重量单位,初步学会看秤。
(2)过程与方法过程经历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事物与问题学习数与量、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认识平面图形与几何体,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尝试过程中,积累对数、数的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的感性认识,逐渐认识数学的价值。
通过实际的操作,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加减法、乘除法的含义,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能力培养与方法习得能够认识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在学习数的四则运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建立所学几何图形与实物形状的联想;能够认识钱币,在生活中尝试使用钱币进行简单购物,并进行钱币的简单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知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设置1、阶段设置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低、高三个学段每个年级都设置数学课程,学校按照课程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用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校也可以在生活、科普知识或者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中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课时安排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用数学”的课时安排建议是:低年级每周至少3个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至少102个课时;中年级每周至少4个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至少136个课时;高年级每周至少5个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至少170个课时。
不包括其他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中所涉及的教学课时以及个别化教学时间。
四、内容与要求数前概念内容与要求内容要求年级大小概念1、知道大小含义,能辨别大小不同的物品。
2、能在多个物体中区分最大、最小。
低多少概念1、知道多少含义,逐步建立对数的认识。
2、能说出什么是最多、最少。
(1-3年级)长短概念知道长短含义,能辨别长短不同的物品。
轻重概念知道轻重含义,能辨别轻重不同的物品。
高矮概念知道高矮含义,能辨别班级同学的高矮。
大小概念能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多少概念1、能对实物或者图形进行计数,比较多少。
2、能根据物体的数量进行排序。
长短概念能根据长短对物体进行排序。
中学段年级轻重概念能根据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
(4-6年级)高矮概念能根据身体的高矮进行排序。
厚薄概念知道厚薄含义,能辨别厚薄不同的物体。
快慢概念1、知道快慢含义,认识速度快慢不同的交通工具。
2、能说出或演示出不同活动(如拍手、跑步)的快慢形式。
远近概念1、知道远近的含义。
2、能指出或者说出离自己远、近的物体和人物。
方位概念知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能尝试确定自己周围相应方位上的物体。
长短概念1、通过用尺测量,了解物体的长度。
2、能根据测量的结果,比较物体的长短。
轻重概念1、通过操作秤等测量工具,了解物体的轻重。
高学段年级2、根据测量的结果,比较物体的轻重。
(7-9年级)高矮概念1、通过测量同学的身高,了解高矮的概念。
2、根据测量的结果比较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理解高矮的含义。
厚薄概念1、分辨衣物的厚薄,能根据厚薄选择衣物。
2、能根据物体的厚薄进行排序。
远近概念1、能在活动中指出远近不同的物体。
2、能根据远近不同进行排序。
方位概念通过认识环境,根据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确定自己和物体所在的位置,初步探索方位概念的相对性。
图形与几何内容与要求内容要求年级平面图形1、通过探索生活中实际物体的形状认识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五角星形。
2、能找出相同的图形。
低学段(1-3年级)几何体通过对生活中不同几何形状的物体进行辨认,找出相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平面图形1、能根据图形名称指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能说出实际物体某一面的平面图形名称。
3、能根据图形名称画出相同形状的图形*。
中学段几何体认识生活中具有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的物体。
(4-6年级)轴对称图形从生活中的物体图形如蝴蝶入手,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平面图形1、通过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特征。
2、能根据图形特征分类。
几何体1、能根据实际物体的形状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高学段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体的特征*。
(7-9年级)3、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分类。
轴对称图形1、通过折纸等操作活动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找出常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找出生活中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物体*。
线的认识、度量1、能够知道并说出比较直线与弧线的不同。
2、认识线段。
3、认识米尺、卷尺,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4、根据实际需要,能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
初步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5、用直尺、三角尺画一定刻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6、用尺或者其他长度测量工具,对线段、或者实际物体的长度、个体身高进行测量。
角的认识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折纸等活动探索角的含义,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3、尝试用三角尺或者其他工具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