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东莞市发展高新产业园区的思考_以东莞市松山湖西部研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关于东莞市发展高新产业园区的思考_以东莞市松山湖西部研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图一 高新技术产业区空间构成图
2.2 他山之石——高新区经验分析 2.2.1 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中半岛的海湾地区,以世 界著名的高等学府斯坦福大学为中心,是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源 地,历史最为久远,时至今日,仍是世界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 典范和模仿的对象。
纵观硅谷的发展历程,其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原因在于其 适应了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产物。发展 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8
38
公区发展模式与标准,结合东莞松山湖产业园规划建设)对现代高新技术区的认识及东莞产业状况评析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高新技术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对东莞产业 现状的分析判断,指出东莞未来应重点发展的高新产业方向。 2)政府如何发挥作用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定与落实各项引导和扶植 研发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设 施、服务设施、创新平台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区内创业环境, 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效应。 3)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从东莞实际考虑,以松山湖的各种资源为出发点,强调政府、 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的作用,构建“官、产、学、研、景”模式。 4)现代科研人员的社会行为需求 针对科研人员的层次级别、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 方面的差异性,在配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化需求给予不同的 安排。 5)如何建设有松山湖特色的研发区 在松山湖科技山水于一色的理念指导下,结合用地布局、场地 空间特征、开发强度控制、开发模式选择打造松山湖特色研发办公 区。 3.2.2以主题性研发产业组团为载体,形成“园中园”的空间结 构 通过对东莞及松山湖的产业发展思路分析,规划考虑西部研 发区主要形成: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装备制造业类等三大主 题性研发产业组团,形成研发产业的“聚落”,从而提高地区竞争 力。三个组团在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有便捷交通联系,形成“园中 园”的空间结构。 3.2.3对用地功能合理拆解、有机重组、优化结构 本次控规在用地功能的安排上不是简单的研发产业在空间及功 能布置上的拼合、集中,而是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对单元功 能进行有机的拆分、合理重组,从而形成规模和整体功能提升,实 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平台共享以及公共设施共享。 4 结语 本次规划呈典型的过程规划特征,规划前期研究、规划思路、 技术路线在前期过程中与多部门、多角度、多层面的参与,对建立 东莞示范性研发区起到了重要的倡导作用。从实施建设、项目招商 等情况来看,规划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西部研发区招商 活跃,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
设计
关于东莞市发展高新产业园区的思考—— 以东莞市松山湖西部研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李香 邓玉昆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城市和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拓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助推器。进入新世 纪,东莞谋划着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转变,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即是这场伟大转变中最活跃的分子。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 上,总结了松山湖西部研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该规划的创新之处,以期对其他相关规划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新区 松山湖 规划
1 区域发展背景 1.1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工业园区的大发展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 济。科技工业园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依靠区域内 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 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城市发展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城市和企业竞争的焦点,是 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拓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助推 器。 科技产业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如美国的硅谷、日本 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等已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1.2东莞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内在需求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东莞市发展态势持续高速,但支撑条 件迅速弱化,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有效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 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是东莞市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以打造产业 升级龙头为目标,延伸IT产业的产业连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 建产业升级的内动力,找准松山湖的最佳定位,在产业创新中迎接 国际产业大转移。 1.3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意义重大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在东莞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意义,松山湖的开发,使东莞市由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 制造业名城迈进,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全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此来应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随着松山湖产业新城的发 展,必将成为城市化以及城市文明的高地,对周边城镇产生巨大的 影响,大大提高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2.高新技术区的经验分析 2.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组成,以教育、研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 心,其产业区最主要的功能是生产功能,它们往往在产业区中占据 最主要的位置;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 包括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市政配套等方面,另外还需要由生活功 能,包括居住、商业等方面。此外,大量的绿化、四通八达的市政 服务设施将这三者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其空间构成示意图见图一。
37
37
设计
3.1 规划情况简介 规划区面积约661.06公顷,现 状建设用地较少,仅有广东医学 院和部分基础设施用地,其他均 为林地、闲置地及水域。区内地 形呈典型的浅丘陵地形,适宜结 合环境特征,进行生态型的城市 建设开发。 3.1.1发展定位 西部研发区是松山湖研发产 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松山湖推 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 重要载体,是东莞的研发服务中 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西部研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为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装备 制造业类等三大类。 3.1.2空间结构 规划区空间结构可以概括 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一心”: 片区核心服务 区,同时为轨道枢纽站影响服务 区; “两轴”: 片区内的两条发 展主轴线,分别为科苑路发展轴和 沁园路发展轴; “三组团”:三个相对独立 的主题性研发产业组团,形成园中 园的结构关系。 3.1.3交通组织 规划区形成“三纵六横”的 方格网状主干路结构,主干道基 本保持现状路网框架;次干道、 支路依据各研发产业组团地块开 发、地形特征等要素采用比较灵 活的布局形式。 结合规划区的空间特征,提 出“健康上班”理念,即研发组 团设计人员日常上下班主要以步 行+自行车为主,各组团步行半 径为500米左右,提倡绿色交通。 3.1.4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形成“城市、片区、组 团”三级结构配套系统 城市级、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片区中部的核心服务 区内,同时承担轨道枢纽站影响区的服务功能及片区服务中心的功 能;组团级主要结合各组团生活区配置。 3.1.5 绿地系统规划 针对规划区的环境特征,提出了花园中工作和生活的整体建设 目标。 规划区绿地面积75.6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1.44%,人均公共 绿地12.5平方米,而研发机构单位附属绿地率不小于40%。 3.2 规划特点 3.2.1重视相关问题的研究 以先进的高新技术区发展经验为借鉴,确立东莞新型的研发办
(1)依托世界一流的大学,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新格 局;
(2)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和睿智的创业家,以先进科技的发展 和产品的生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3)宽容的创新环境和发达的创业文化; (4)有庞大的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 (5)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结构; (6)科学的用人制度; (7)完美的孵化功能和各种便捷、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2.2.2 深圳高新区 深圳高新区成立于1996年,规划范围11.52平方公里,其中高新 技术产业用地面积3.3平方公里,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 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政府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高新区的建立,到完善齐全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服务 设施、创新平台,政府无不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结合深圳实际推行 “开放式管理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集约利用土地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深圳高新区严格控制区内整体 开发强度; (3)符合深圳实际的开发模式 除少数大型高新企业外,不再以出让土地形式出现,其他均统 一由政府建标准厂房,采取租赁或购买厂房形式,以确保政府掌控 资源,相对主动; (4)“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深圳高新区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 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海 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5)大力推行配套设施市场化 高新区大力推行配套设施市场化,兼顾考虑实际情况,建设高 新公寓、控制集中食堂及企业配餐间等,均为很好的解决了企业研 发人员日常生活需要。 3 实例分析——以松山湖西部研发区为例 松山湖西部研发区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西部,紧邻松山湖中 心区,是松山湖科技研发、生产、科技服务中主要的研发用地,本 次规划在传统控规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区发展方向、空间布局要求、 设施配建等方面研究,更好发挥控规的控制与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