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的现状与展望
行业数据分析
2016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为18.17万亿元,其资产管理规模远远超过私募基金的9.3万亿元和公募基金的8.81万亿元,标志着我国信托行业正式迈入18万亿时代。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按信托资产的资金来源分类,集合信托占比34.81%,单一资金信托占比53.33%,管理财产信托占比11.86%。
总体而言,我国信托行业目前还是被通道类信托占了半壁江山。
按照功能分类,融资类信托占比22.11%,投资类信托占31.19%,事务管理类信托占45.71%。
事务管理类信托近年来在信托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体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信托产品结构设计的优越性,也部分说明了我国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从信托资金的投向来看,16.60%的资金投向了基础产业,相较第二季度的17.31%和第一季度的18.02%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
基础产业投资动力不足,使得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有所下降。
预计未来由于PPP项目的发力和政府资金的托底,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会缓慢上升。
今年三个季度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占比分别为8.71%、8.52%和8.45%,稳中有降,说明政府调控房价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投向证券市场股票、基金和债券的信托资金比重分别为2.98%、2.04%和12.07%。
第三季度流向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分别占比19.10%和23.79%。
从信托资产的投向来看,工商企业仍高居榜首。
按照信托资产投资功能来看,融资类占比不断下降,事务管理类占比不断上升。
截至2016年2季度,融资类信托规模达4.09万亿元,占比23.68%;投资类信托规模达5.73万亿元,占比33.13%;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达7.47万亿元,占比43.20%。
自2015年信托行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以来,信托资产功能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
三季度,信托业的整体风险可控,不良率环比略有下降。
三季度末,信托业的风险项目个数为606个,规模为14189600万元,不良率为0.78%,较二季度末的0.8%有所下降。
从各项数据指标来看,信托行业似乎还算发展良好,那么真实的信托行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信托行业存在问题
信托的本意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任+托付=信托。
然而,国内的信托产品,却只是披着信托的毛皮大摇大摆地做着融资的事情。
比方说,一个公司需要贷款,就找到信托公司,拿一定的资产抵押或者提供信用担保,信托经理设计包装之后,向投资人发售最低门槛为100万元的投资份额。
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资金的供给方把资金托付给信托公司打理。
真正的信托应该是委托人将自己的自己委托给信托公司代为管理,而在我国却演变成了项目方找信托公司合作,信托公司想办法帮忙匹配资金。
当然,设计出信托产品并非只有信托公司可以做,很多证券公司、银行、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都在做类信托业务。
但是,证监会和银监会对他们的监管就严格很多,证券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理财资金不能投资于股市,也不能发行分级理财产品,理财非标资产不能走基金和券商通道。
信托公司可以自己组建信托吸纳资金,也可以从银行、证券业找资金,可以买卖股票、债券,也可以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品等,是一个四通八达的渠道,很多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都会来找信托公司合作。
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专户都可以投资信托,就绕开了监管的投资范围限制。
2016年12月证监会又提出了《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规定》等新规,意味着基金子公司开始去通道化,更多的通道业务流向信托公司。
所以信托公司几乎就是靠着监管套利躺着赚钱,没有实质的行业竞争力。
混业监管是趋势发展之必然,未来信托公司必然会失去监管套利的机会。
伞形信托也是导致15年7月股灾的原因之一,结构上分为优先级投资者和劣后级投资者,其杠杆比例高达1:3,在分配收益时优先向优先级投资者分配固定的收益,剩余资金扣除成本之后分配给劣后级投资者。
在信托期限内,如果信托资产跌破信托资产净值,将会被平仓。
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是它的伞形架构,这种架构下包含着股票组合、债券组合和货币组合等至少三种不同的基金形式,投资者在购买了伞形信托后,可以自由地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在架构下的各基金之间进行转换。
伞形信托的高杠杆结构很容易积聚风险,造成股市动荡。
最终在2015年底,大幅券商清理伞形信托配资。
很多信托公司借助信托的名义行使银行的职能。
“名股实债”是信托行业里普遍运行的“潜规则”,一般信托公司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向企业提供信托资金,再签订股权回购协议,约定接受资金的企业将来以固定的股息将股权回购。
这样一来,信托计划看似股权投资,实质是债券投资。
今年新华信托投资的港城置业遭遇破产清算,新华信托被法院判定为形式上的股权所有者,故无法享受破产清算债权。
这也使我们看到了信托公司“名股实债”业务暗藏的巨大风险。
信托行业的未来蓝海
信托公司的角色应该由资金提供者向综合管理者转变,成为具有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信托公司应提高投资类信托的比例,以满足资产管理能力和转型发展的需求。
家族信托今年来飞快增长,全国已经有21家信托公司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目前家族信托规模为448亿,虽然仅占整个信托资产规模的0.2%,但预计家族未来会是财富管理领域的一片蓝海。
在家族信托业务上,客户关系的主导权、信托方案的设计能力、资产配置的实施水平是当前国内家族信托服务的三大要素。
当然,短期内家族信托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比如人们投资观念尚未转变,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信托税法仍旧空白等。
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会更加注重海外投资。
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人民币持续贬值的背景下,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都将海外投资提上日程,旨在海外开疆扩土。
信托公司为了丰富投资标的,可以提升海外股权投资能力并整合集团的金融服务资源。
今年9月1日,我国《慈善法》正式生效,为慈善信托扫清了障碍。
慈善信托相比慈善基金会有更大的核心优势——受托人拥有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
所以现在的慈善信托基本上是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方,基金会作为监察方,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我国68家信托公司
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开展了慈善信托项目,从公布的项目来看,受托人都为信托公司。
下图为我国慈善信托各方的关系。
委托方一般是慈善信托财产的出资人,受托方(一般是信托公司,理论上也可以是慈善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处置慈善信托财产,监察方一般要对受托方进行监督并向委托方提交审查结果。
慈善信托并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这成了慈善信托发展的掣肘。
融资租赁信托也会慢慢受到更多关注。
目前,融资租赁类信托已经成立了十几款,由于项目时间长,资金回收慢,很多信托公司都不愿意做融资租赁类信托。
融资租赁类信托是信托公司根据所需要的资金额度发行信托计划,并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租赁方所需要的设备,而后将设备租出,利用租金归还投资者的信托项目。
随着经济“脱虚向实”的呼声越来越高,政策制定者也在引导信托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故融资租赁信托会是融资租赁行业和信托公司合作的一个很好契机点。
资产证券化信托也是未来的一大增长点。
资产证券化是指拥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的企业,通过将其现金流出售给具有资格的独立第三方("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而实现资产的提前变现,而SPV购买现金流的资金由其向公众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从而将企业的未来资产进行了提前变现和转移分拆,进而满足了企业的融资和风险释放的需求。
而资产证券化信托中,信托公司则承担者独立第三方的角色。
与其他机构担任独立第三方不同,以信托形式设立特殊目的机构,拥有《信托法》、《破产法》赋予的较强的破产隔离功能。
我国的ABS 发展水平仅仅处于美国80年代的水平,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近年来,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快速增加,2016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892.27亿元,同比增长71%。
资产证券化信托的优势不言而喻,必将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而大踏步前进。
归根结底,未来信托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就是“去通道,重资管”。
展望未来,信托行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依然是风险管控水平和资产管理能力。
只会做通道业务的员工必将被信托业所淘汰,未来信托业需要的是兼备完善法律财务知识体系、产品设计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