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用
(5)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 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
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 最基本的教材。
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 礼、仁、义、孝、 忠、信、智(中庸)
⑴“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地位: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 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 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 从不回头的强人。
一、孔子的家世
❖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的先祖是宋 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而逃到鲁国,世为鲁人。孔 子的祖父叫孔父嘉,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做过鲁 国的下级武官,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 (2)问答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6)“鬼神”思想
❖ 鬼神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神秘恐惧心理 的表现,也是人类对人生命运的一种虚幻 寄托。孔子对鬼神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敬而 远之的态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 能可贵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7)务政思想
❖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 思想的具体体现。
追求礼乐的一生
❖ ①立志学习礼乐 ❖ ②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 ③从政失败 ❖ ④周游列国 ❖ ⑤整理典籍(“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 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人们实现人 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 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 “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 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 学者。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 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半部《论语》 治天下”
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名著导读
2020/6/24
名著导读《论语》
1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道, 贯 古 今
, 德 配 天 地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 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 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
❖ 《世家》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葬在防山。母亲 没有告诉他父亲的葬地,后来,他十七岁时,母亲 去世,问了别人才知道父亲的葬地,将父母合葬了。 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难以肯定。
二、求学生涯
❖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 。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 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 的完善,寻求合理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他所学 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 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政 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 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 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 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 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
❖ 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要 言行一致,举止端庄;要眼光远大,依次而 进。“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8)治国安邦之理
❖ 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即“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 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 学》、《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论语》共 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 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 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 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 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 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四、离开鲁国
❖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 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 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 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 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 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
②对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的是韩国。
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越南 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 浓厚得多。 ④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 《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 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
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说: “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 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 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 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 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 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 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 出了贡献。”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 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 依据。
周 游 列 国
八、晚年情况
❖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曾经与鲁哀公谈论政事, 季康子也曾经专门向他请教过,孔子对他们都是讲 王道仁政,但是,似乎孔子本人并没有在朝廷做官。 倒是他的弟子冉有、子路等在季康子手下做官,辅 佐朝政,不过,弟子的行为一直都是向孔子请教的。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门徒,整理 典籍。尤其是在整理典籍方面,成就最突出。“六 经”至此才成为定本。也许是因为政治社会的理想 未能真正实现,所以,孔子才更加重视以书面的形 式来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 灵的自信。
❖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 越容易迷惑。
❖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 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 解与包容。
❖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 系统,才能把压力变 成生命的张力。
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参 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 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 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
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 送了八十名美女,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 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 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 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 四年的生涯。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 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 羊)。
三、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 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 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 的重任。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 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 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君子人格
❖ 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 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 其一,君子必须重视仁德修养。 ❖ 其二,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 其三,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⑵“仁”的思想
❖ ①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 一切美德)
❖ ②地位: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③方法: “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恕”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④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 孔子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回到鲁国的第二年, 他唯一的儿子年仅五十岁的孔鲤去世,又过了 两年,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颜回也死了,这对孔 子打击很大。就在颜回死的那年,齐国国君被 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请求鲁 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因为有所顾忌而未 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着, 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鲁哀公十二年四月 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时年七十三岁。
❖ 治国的前提在于严于律己,还应重视才智礼仪 仁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