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教学改革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教学改革

2教学改革2.1专业设置2014年,高职院校停招或撤销的专业点数多于新增的专业点数,新增专业主要瞄准新产业和新业态,更加关注民生需求。

主动停招或撤销了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5269,多于新增专业点数2004个,超过61.4%。

就业水平较低的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法律事务等专业分布点分别由442﹑288﹑240﹑149个减少到378﹑263﹑217和105个,下降趋势明显。

新增的专业点数3265个,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兴产业,老年服务,康复治疗,社区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以及新能源应用技术,软件外包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等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度的专业领域,在适应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及服务民生领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发挥。

各地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的统筹力度继续加大,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重庆市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专家论证评议制度,优先扶持发展对接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能源与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紧缺专业。

浙江省引导高职院校对接腾龙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环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的“四换三名”工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

案例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及“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五个一批”高职专业调整战略;针对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撤并一批面向低端,重复设置的专业;针对转型产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针对疏解转移产业,与承接地合作办好一批品牌专业;针对“高精尖”产业,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针对城市管理需要,重点建设一批紧缺专业。

2014年新增48个面向文化传媒,轨道交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专业点,停招,撤销33个多头布点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点。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主动服务江西省“绿色崛起,生态立省”战略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规划,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做强做大林业技术,园林技术,森林资产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涉林专业,为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影视产业试验区和横店影视城,围绕影视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民办院校的体制机制优势,规划调整现有专业。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瞄准国防核工业基地的高端制造领域,以生产工艺和流程为主线系统设计教学项目,构建职业能力课程;融合德国AHK数控加工技师证书标准和日本FANUC数控系统技术规范,开发了43个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核九院和跨国企业高度认可,学生成为重庆市先进制造业的“抢手货”2.2产教融合在国家校企合作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创新“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成为产教融合的“新亮点”。

为贯彻落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精神,520余所高职院校参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高职院校积极联合政府及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园,科教园,产学研中心等合作平台,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指导工作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手表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校院系“三会共管”校企合作三层管理机制,学校层面是由学院与行业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董事会,院(系)层面是由二级学院和合作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层面是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三个层级相互配合,从宏观到微观,从长远规划到解决现实问题,覆盖了人才培养方面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体系。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逐步呈现。

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近16万家,校均超过120家;订单培养人数达50余万人;584家行业企业参与了56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

广东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达到1.38万家,合作企业捐赠设备总值4321万元,订单培养22192人,9164名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751门,合作企业接受98438名学生顶岗实习。

行业组织在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

机械,化功,民政,邮政,旅游等行业组织陆续出台了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农牧,煤炭,汽车,机械等行业组织牵头组建了全国性行为职业教育集团;商业,旅游等14个行业组织举行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建筑,冶金等行业启动了专业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产教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案例4: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参与有效性。

通过引入校企的方式,政校企共建“大学科教园区”,建立了梯级入园门槛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契约约束机制,入园企业淘汰退出机制,学生技能训练递进机制,产教融合评价考核机制,校企合作主体激励机制6大机制,以契约方式保证了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

入园企业达到100余家,每年上缴税收1500多万元,申请专利100多项,提供实训,就业岗位分别达到400个和300余个。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建工集团的校企合作基地建在汇聚前言建筑技术的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工地项目部,与企业密切合作,“课堂即工地,工地即课堂”,对接上海中心大厦施工中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与三亚市政府、海航集团三方共建共享实践基地,机场综合实训室、航空物流实训室等被列为三亚市重点实训室,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被列为三亚市航空科技馆,海运实训基地被列为海南省航海科技馆,优化了实践教学环境。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业园深化校地企合作,与区园企业共建人才与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公共实训平台、共共技术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共引平台与联合教研室,为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教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企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员工提升综合素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的有效对接,保证了高层次人才在学校有保障、在企业有项目,推动当地政府、产业园、企业与学校四位一体合作发展。

2.3信息技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建设与应用并重、线上线下结合培养人才的新特征。

师生利用专业资源库在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立项建设的56个国家专业资源库建有各类教学资源40万余条,涵盖494门课课程,资源总量达4.70T,访问量超过7000万人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引进“世界大学城”网络云平台,推进以“空间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入企业典型案例32人,上传PPT、视频等教学资源5103个,学生点击10万余次,教师点击8000余次。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以职场化目标,开发了252门涵盖基础课、专业课的信息化课程,学生登录平台累计达341万人次。

信息技术应用引导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手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引入手机监控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基本信息,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运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教学岗位绩效考核实时控制系统,实时提醒教师工作绩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研发了服务在线学习的“网络教学空间”,将学生作业的自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控与个性化辅导。

但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着学生在线学习注册比例不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平台线课、在线学习、测试交流、学习评价,信息推送的能力不够强,学生在线学习成果的认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案例5:整合信息资源,优化教学改革湖南省积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开放网络课程4190门,教学视频3726个,专任教师和部分兼职教师积极应用空间开展教学,学生积极应用空间开展学习,信息化教学从试点、示范向常态化发展。

黑龙江龙垦职业学院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在线评价相结合,建设了107门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和学生利用测试系统进行自我测试;引入国学、美学欣赏、礼仪等55门网络通识课程,形成学生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及在线考试相统一的学习模式;自主开发了督导听评课信息平台没在线评价教师学习效果。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发了方针施工管理平台,引入全国100多个在建土建和市政等项目视频资源,模拟工地现场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实现了施工现场远程教学;并通过数据库技术监控实训过程,实现自动考核、自动分析的智能化教学管理。

2.4国际合作2014年,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呈纵深化发展趋势,“走出去”与“招进来”协同推进,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有194所,中外合作项目达438项,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50余个,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加快。

江苏省高职院校新增中外合作项目19项,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达到60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达177个,在校留学生2076名。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优势,积极与俄罗斯滨海国立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在国际贸易等16个专业领域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属地化员工成为中国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贝宁国际培训中心等,培养培训中资企业发展所需的当地员工,带动企业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形象。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班,为印尼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培训学员900多人次,被亚洲开发银行和亚太旅游协会授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高端人才培训杰出贡献奖”。

2.5育人文化2014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3名学生制作的“鲁班锁”,被李克强总理作为“国礼”赠送德国总理默克尔。

这枚“鲁班锁”,不仅体现了高职学生的精湛技艺,而且承载了精雕细刻的中国传统工匠文化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探索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我在乎你”作为办学精神,坚持“责任、关爱、和谐、成长”的育人理念,营造时时处处在乎他人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牢记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与企业。

高职院校支持学生社团建设,打造文化育人平台。

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技能竞赛、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类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南省高职院校90%的在校生参加过社团或志愿者活动,85%的毕业生表示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追求上进的品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