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戏曲考试 整理

中国古代戏曲考试 整理

简答题●关于《牡丹亭》一、《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1、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

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意义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关于《西厢记》一、《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多角色司唱。

(二)情节结构线索清晰,波澜横生。

双线复合结构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三)利用相反相成的原则塑造人物。

如崔莺莺明明爱着张生,却偏偏装出相反的样子,其实是通过外在的假更深刻地透视出内在的真。

(四)华美清丽的语言风格。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表现在: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入曲,形成诗的优美工细。

好用骈语。

化用日常语入曲,雅中融俗,别有韵致。

(五)戏剧时空的巧妙设置。

表现在:环境时间的意象渲染;心境时间的诗意结撰;思绪时间的对比描写。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2)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三、《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①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②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③拷红④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四、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张生是一个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

为了爱情,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面对爱情时也有些卤莽、糊涂和不知所措。

他同时又是一个才子,有才华,有智慧。

他又是软弱的,情绪化的。

情绪随着事件的发展大起大落。

红娘是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的形象,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她又是机智的和伶俐的。

她磊落直言,急公好义,促成了崔张的好事,同时也承担了老夫人的责骂。

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将“红娘”作为了成就人们婚姻好事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五、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

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使我们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莺莺的矛盾心理主要通过“闹简”和“赖简”得到表现的。

一方面,当她得到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

可她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这种内心的快乐。

于是有了“闹简”的一幕。

但是当红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出首时,却又被莺莺拉了回来,询问张生的情况。

剧本写莺莺反复地掩饰自己,而反复地掩饰正说明莺莺内心的矛盾。

莺莺托红娘带信,与张生约会,但是张生如约而来时,莺莺又变卦,数落训斥了张生一顿,这就是“赖简”。

这一方面是由于红娘在场,另一方面也来自莺莺内心的压力与恐惧。

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情”私自和男子约会,还是有所顾及的。

杂剧中的“闹简”、“赖简”两折突出表现了莺莺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她的动摇,她内心的矛盾,是刻画恋爱心理很成功的段落。

论述题:一、《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

“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

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

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

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全剧只有30名出场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

色部: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

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气部: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

鉴于历史上不敢骂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总部:只有两人;“经星”张瑶星道士,“纬星”南京太常寺老赞礼,作为全剧幕中穿插,介绍背景,以情节外人补充交代叙事的人物。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

二、《长生殿》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

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弛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

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1.奇幻浪漫的情节构思。

剧本创作了人间、梦幻和幽冥三种境界,互相对比映照,表现出主人公杜丽娘由生到死,死而复生的爱情追求,充满超现实的奇幻色彩。

2.心理写实。

牡丹亭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戏剧。

汤显祖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乃至更深层次的潜意识领域,对内在的律动和意念、意识或情绪的潜流进行细致的跟踪描绘。

3.曲词纤丽缥缈,具有朦胧美,难以指实,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4.缺陷:在整体结构上枝蔓杂处,结局又堕入奉旨成婚的大团圆俗套。

四、窦娥形象分析窦娥是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代表了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1.善良、传统。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

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让她:丈夫死后,恪守妇道,为救婆婆,屈打成招,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

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2.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

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

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

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最后“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这充分表现了窦娥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抗争。

3.窦娥的骨子中充满的叛逆是根植于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

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

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

4.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

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

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五、崔莺莺形象分析1.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大家闺秀。

作为相国小姐,家长的严厉管束造成了她性格内向与感情深沉的特点。

黑暗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迂腐的封建礼教,企图封闭崔莺莺美好的人性,压制她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2.尚未泯灭的情感追求。

《诗经·关雎》中的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句,从而点燃了崔莺莺的青春火焰,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这是崔莺莺人性的萌动。

这既是她思想痛苦的流露,又是她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追求的开始。

3.敢于反抗,渴望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

他与张生一见钟情,主动接受张生的追求,本身就是反抗礼教、反抗家长意志的叛逆行为。

甚至以身相许,私订终身,这是崔莺莺以大无畏的勇气宣告和封建礼教的决裂,展现了人性的觉醒和抗争。

4.犹豫反复,性格的复杂性。

“闹简”“赖简”等表现崔莺莺“假意儿”的戏剧场面,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她内心的矛盾斗争,在争取婚姻自主的行动上,她又很难放下贵族小姐的架子,表现出犹豫和反复的一面,也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之深。

5.不屈不挠,人性的觉醒和胜利。

崔莺莺大无畏地冲破一切阻力不顾一切地去“酬简”,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

摈弃功名利禄,蔑视荣华富贵,和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斗争6. 崔莺莺性格的生动性和典型性,不只是描写了她挣破传统思想的桎梏与张生结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她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上充满内在矛盾的心路历程,揭示了这个性格的多重层次与发展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