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 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116单项选择题第1题:()既可以评价学生展现某种技能的水平,也可以直接评价学生创造的成果。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表现性评价D.档案袋评价参考答案:C第2题: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与思维所用工具的变化相联系,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
A.感知动作B.表象C.判断D.概念参考答案:A直观行动思维总是与感知动作有关。
第3题: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且能充分地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教育方法是()。
A.讨论法B.复述法C.故事法D.提问法参考答案:A第4题:()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最显著的区别。
A.随意性B.为游戏而游戏C.目的明确D.游戏时间长参考答案:B为游戏而游戏,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最显著的区别。
第5题: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参考答案:C实质教育论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论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
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第6题:由于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方向的,幼儿教师在动作示范时应该( )。
A.背对幼儿,采用镜面示范B.面对幼儿,采用镜面示范C.面对幼儿,采用正常示范D.背对幼儿,采用正常示范参考答案:B“镜面示范”指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舞蹈、体操等动作时,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示范左右方位的动作需要和幼儿学做的动作正好相反,如同照镜子做出的动作一样。
第7题: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是()。
A.演示法B.范例法C.观察法D.示范法参考答案:D第8题:智力游戏、体力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
A.创造性游戏B.有规则游戏C.表演游戏D.个人游戏参考答案:B第9题:在学龄前期,()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A.强化B.适当淡化C.不考虑D.以上说法都不对参考答案:B第10题: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的是()。
A.诊断与改进功能B.鉴定与选拔功能C.导向与调节功能D.阻碍功能参考答案:D第11题: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所体现的幼儿的情感是()。
A.理智感B.美感C.道德感D.实践感参考答案:C第12题:我国现阶段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A.儿童的全面素质、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B.文化传统、儿童发展和社会需C.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D.教育方针、儿童发展和社会需要参考答案:D第13题: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的儿童思维阶段理论。
A.桑代克B.皮亚杰C.斯金纳D.杜威参考答案:B第14题:“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的情绪和意志受()影响。
A.记忆B.知觉C.注意D.表象参考答案:D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的情绪和意志受表象的影响。
第15题: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参考答案:A第16题: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表现不安,当母亲回到身边时,他们也避免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不理睬母亲与他们交往的表示。
这类婴儿的依恋类型是()。
A.安全型B.回避型C.矛盾型D.混乱型参考答案:B第17题: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
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幼儿期D.学龄初期参考答案:C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
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故选C。
第18题: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对儿童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
A.遗传因素B.教育因素C.环境因素D.生理成熟参考答案:D第19题:()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好的活动形式。
A.游戏B.劳动C.交往D.学习参考答案:A第20题:( )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
A.科学B.艺术C.文学D.健康参考答案:B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答题第21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________参考答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要更好地发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地发展。
(2)教师要克服对一日活动各环节作用的单一、片面认识,要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认识到幼儿园每个环节的活动都是对儿童有效的教育,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详细解答:第22题:简述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
________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1)3岁儿童仅能辨认上下方位;(2)4岁儿童开始辨认前后方位;(3)5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4)6岁儿童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完善。
详细解答:第23题:什么是依恋?依恋有哪几种类型?__参考答案: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睞和愦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看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交往程度、质重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
一般认为,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回避型。
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
母亲离开时,儿童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
母亲回来了,儿童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
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
(2)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箬惕,有点大惊小怪。
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
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3)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
但是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和焦急。
当母亲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专家:点拨依恋的概念、类型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通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详细解答:第24题: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是如何表现的?________参考答案: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幼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阶段过渡。
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
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3)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详细解答:材料分析题第25题: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
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
”“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
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_________参考答案: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
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
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
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
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
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
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①引发交谈的技能。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
比如:“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②倾听的技能。
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
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
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
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
比如:“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
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详细解答:第26题:某城郊街道幼儿园借用某村原小学的已有年头的五间教室和有些破败的操场改建,开办有大班、中班、小班三个班,原有三间教室内的设备(包括课桌、凳子、黑板等)几乎不变,只是在墙上贴了几张现代名人、明星画和用于装饰的幼儿教育宣传画;另外,把两间教室分别用作公用的活动室和设备储藏室,放置一些幼儿玩教具,供幼儿在活动课时使用或领取到操场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