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文师范专业)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文师范专业)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中文师范专业)课程编号:0521051001 0521021001 (外国文学A一、A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4+4学时:144使用教材:《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朱维之、赵澧主编,该教材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

参考教材:1、《外国文学史》(1-4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2、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版。

3、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4、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聂珍钊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文学类主干课程。

其教学目的为: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2、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学习运用多种批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3、注重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统一性,课程相互间的协调性,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评析文学的重大现象和作家作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把握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意识与能力。

4、教学内容应立足“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二、课程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学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是互相参照的。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内容。

对外国文学发展规律的把握,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都须借助于先进的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

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外国文学。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时空跨越性强的特点,按照教育部关于“学科整合”精神,适度打通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入比较方法,包括中西文学、东西方各国别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比较。

以激活学生的能动性思维,促进其网状知识结构的形成,培养其树立不同民族文学、乃至文化间的互识、互鉴、互补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努力应做到过程性与终结性的结合。

除集中安排阶段性、终结性的实践环节,更重视将实践原则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

注意将隐性与显性相结合。

隐性教学实践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置疑问难、设置悬念、师生互动探讨的方式进行。

显性教学实践,可通过读(作品)、讲(作品梗概内容、自学的章节)、看(影视作品)、写(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等方式进行。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古代文学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发展概况及所涉及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掌握古希腊神话和悲剧的特征,深入分析《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价值,了解早期基督教文学的基本特点。

重点及难点:古希腊文学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价值;《俄狄浦斯王》及古希腊悲剧的特征;罗马文学的发展分期及其在文学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希”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古希腊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成就;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和意义、中希神话的简单比较;古希腊抒情诗、寓言、散文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

二、古希腊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对欧洲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及重大意义。

三、古罗马文学发展概况。

四、早期基督教文学与《圣经》,圣经文学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荷马史诗一、“原生史诗”与“派生史诗”二、《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荷马问题”。

三、《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四、《荷马史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第三节希腊戏剧一、悲剧与喜剧的起源;戏剧的繁荣与奴隶主民主制的关系。

二、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创作;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

三、中西悲剧的几点比较四、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及其《阿卡奈人》等作品。

第四节维吉尔一、维吉尔主要作品。

二、《埃涅阿斯纪》的内容及其与《荷马史诗》的关系。

第五节路加一、《路加福音》与其他三个“福音书”的比较。

二、《使徒行传》中的保罗形象。

复习与思考:1、希腊和古罗马文学的发展概况,两者的各自特点和相互联系。

2、《荷马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3、比较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

4、《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5、《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的关系。

6、早期基督教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四种主要类型,辩证地认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价值;了解但丁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掌握《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及难点: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神曲》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上的两重性;中世纪中西文学的几点比较。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世纪文学的评价问题。

二、教会文学与《圣经》、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第二节但丁一、生平传略。

二、《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

三、《神曲》的基本内容、象征意义;《神曲》对“理性”与“信仰”问题的探讨。

四、但丁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但丁与屈原复习与思考:1、骑士文学的内容与特点,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2、结合《列那狐传奇》,说明城市文学所表现出的新倾向与新特点。

3、《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4、如何理解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拉伯雷及其代表作品《巨人传》;了解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创作,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分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重点及难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堂吉诃德与桑丘形象;哈姆莱特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彼特拉克的《歌集》;薄迦丘的《十日谈》。

三、德国文学概况;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民间文学与《浮士德博士传》。

四、法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及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

五、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维伽及《羊泉村》;流浪汉小说。

六、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乔叟、托马斯·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

第二节拉伯雷一、《巨人传》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高卢精神”与“庞大固埃主义”。

二、《巨人传》的“狂欢化”倾向。

第三节塞万提斯一、生平传略。

二、《堂吉诃德》的情节,人物(堂吉诃德、桑丘);《堂吉诃德》与现代小说艺术。

第四节莎士比亚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历史剧与喜剧;悲剧创作的成就与若干特征。

三、《哈姆莱特》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四、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对文学的贡献。

五、莎士比亚的世界意义;莎士比亚在中国。

复习与思考: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大学才子。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发展的概况。

3、《巨人传》的思想成就和艺术特点。

4、《堂吉诃德》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它在欧洲文学史的地位;堂吉诃德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5、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哈姆莱特》的悲剧冲突和思想意义;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

莎士比亚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十七世纪英、法两国文学发展概况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掌握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掌握莫里哀的创作倾向,分析《伪君子》中答丢夫形象及该剧的艺术成就。

重点及难点:古典主义;莫里哀的创作;答丢夫形象。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巴罗克文学的特点及西方文化中的“巴罗克精神”;古典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二、英国的清教革命与文学;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三、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和两种不同的倾向;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拉辛的《昂朵马格》;由高乃依的《熙德》看古典主义艺术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弥尔顿一、生平;三大诗作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

三、《失乐园》的创作过程;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诗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莫里哀一、生平与创作:早期的《夫人学堂》,中期的《伪君子》、《唐·璜》、《悭吝人》、《恨世者》、《乔治·唐丹》,后期的《史嘉本的诡计》等。

二、《伪君子》中答丢夫的形象;剧本的民主倾向;艺术成就。

复习与思考:1、古典主义;三一律;巴罗克艺术。

2、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主要成就。

3、《失乐园》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恶魔撒旦形象分析。

4、《伪君子》思想和艺术特色;答丢夫形象意义。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理解启蒙主义文学和狂飙突进运动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了解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席勒与歌德的生平、思想、创作分期,掌握《浮士德》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重点及难点: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狂飙突进运动;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浮士德精神;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感伤主义文学流派。

三、法国启蒙文学;孟德斯鸠的创作;三大启蒙领袖的文学活动及其贡献;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

四、德国文学:莱辛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作用;“狂飙突进运动”;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派。

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美学的发展及成就。

第二节菲尔丁一、菲尔丁的小说理论,《约瑟·安德鲁传》与《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

二、《汤姆·琼斯》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地位。

第三节伏尔泰一、伏尔泰的戏剧创作。

二、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卢梭一、生平传略;政治学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社会契约论》;二、《忏悔录》中的“忏悔意识”问题。

三、《爱弥尔》中的“自然教育”思想。

相关主题